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06篇
化学   318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48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75篇
物理学   2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The cationic carbyne complex of rhenium, [π-C_5H_5(CO)_2ReCC_6H_5] BBr_4(Ⅰ), in tetrahy-drofuran reacted with 1-lithiocarborane at low temperature, with addition of the carbo-ranyl anion to earbyne earbon and carbonyl carbon atoms to give two novel carbene andcarbyne complexes of rhenium, π-cyclopentadienyl (dicarbonyl) [(1-earboranyl) (phenyl)carbene] rhenium π-C_5H_5 (CO)_2ReC (C_2HB_(10)H_(10)) C_6H_5, (Ⅱ) and π-cyclopentadienyl-(carbonyl)(1-carboranylformacyl) (phenylcarbyne) rhenium π-C_5H_5 (CO) (COC_2HB_(10)H_(10)) ReCC_6H_5 (Ⅲ).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electrophilic centers in the cationic carbyne complexⅠ.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omplex Ⅲ in solution transformed gradually into the complexⅡ. The complexes Ⅱ and Ⅲ were identifi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1H NMR and massspectra, and finally by their single crystal X-ray structure determinations. The possiblereaction mechanism is suggest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22.
CTMAB交联累托石吸附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MAB) 为交联剂与累托石进行交联反应,制备CTMAB交联累托石,吸附处理CODCr值为910.6mg/L和2806.4mg/L的苯胺废水。结果表明,当CTMAB交联累托石用量为40g/LH2O、pH为7.00和1.00、常温吸附60min时,其CODCr去除率达67%以上。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式:?1.338Ct1/n,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tteCC51019.10--=, 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ΔH=1.819kJ/mol,ΔG=0.051kJ/mol,ΔS=6.073J/mol稫。  相似文献   
523.
在磷酸介质中,过氧化氢存在下,加入少量Cu2+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试液经80℃水浴加热处理后与高碘酸钠反应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9~7.0×10-7 g/mL,检出限为4.0×10-10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0%(1.0×10-8g/mL盐酸异丙肾上腺素,n=11).该法用于注射液中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的测定,回收率为97%~103%.  相似文献   
524.
Co-Mg/Al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上N2O催化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恒定二价与三价阳离子比为3((nCo+nMg)/nAl=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o含量的系列类水滑石前驱物CoxMg3-xAl-HT(x=0, 0.5, 1, 1.5, 2, 2.5, 3), 经焙烧得到其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CoxMg3-xAlO. 采用XRD、BET、TG-DSC和TP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Co含量对材料前驱物及其衍生复合氧化物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了系列CoxMg3-xAlO催化剂的催化N2O分解性能; 同时探讨了反应条件, 如N2O浓度、空速、O2和H2O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有前驱物材料均能形成完整的层状水滑石结构;经高温焙烧后形成了以Co-Al尖晶石为主相的复合氧化物, 且Co掺杂有助于尖晶石相的生成; Co含量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比表面、可还原性和催化分解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含Co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存在两个还原峰, 还原过程为Co3+→Co2+→Co;Mg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随着Co含量增加, 催化剂比表面下降, 但比表面不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500 ℃焙烧后的Co2.5Mg0.5AlO催化剂具有较好的N2O催化分解活性;提高前驱物的焙烧温度导致催化剂的活性下降;N2O浓度、空速及O2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较小, 而H2O则对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5.
张泽莹 《大学化学》1994,9(3):43-45
电负性有单位吗?张泽莹(北京大学分校化学系100083)电负性在化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由L.C.Pauling在1932年首先提出来的。所谓电负性是指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人们可以运用电负性数值的大小,定性地判断化学键的键型和极性,也可以...  相似文献   
526.
李启彭  罗家刚  和晓全  张泽俊 《化学通报》2016,79(11):1021-1027
手性配位聚合物因其结构多样性、可调控性以及潜在的多功能性,已经成为当前化学和材料学的研究热点。在合成中,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非手性配体、手性配体、手性溶剂或手性模板剂等来构筑手性配位聚合物。此外,还可以选择特定的金属离子赋予目标手性配位聚合物光、电、磁、催化和非线性光学等性能。本文详细综述了近年来纯手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在手性分离、手性催化、非线性光学、铁电和多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手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27.
以水滑石为前驱体,通过流电沉积法制备了Pt负载型催化剂。在该催化剂中,贵金属Pt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此外,以CO氧化为探针反应考查了不同Pt负载量对C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t的负载量为5%时,催化剂对CO的完全转化温度仅为90℃。  相似文献   
528.
利用纳秒级脉冲量激光的Z 扫描方法对不同层数石墨烯薄膜在3 m~5 m中红外波段的光限幅效应开展了研究,获得的开孔Z扫描曲线均呈现出单一谷结构,而闭孔Z扫描曲线没有明显的峰谷对称结构。通过对开孔Z扫描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得到3层石墨烯在3.010 m、3.522 m、4.326 m和4.880 4 m 4个中心波长处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和光限幅阈值分别为11.3910-7cm/W、10.6110-7cm/W、9.7510-7cm/W、8.8110-7cm/W和3.49 J/cm2、3.75 J/cm2、4.11 J/cm2、4.55 J/cm2;3层、5层和7层石墨烯在3.522 m中心波长处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和光限幅阈值分别为10.6110-7 cm/W、11.3210-7 cm/W、11.9510-7 cm/W和3.75 J/cm2、3.41 J/cm2、3.32 J/cm2。实验数据表明,石墨烯在中红外波段产生了较强的非线性反饱和吸收而具有明显的光限幅效应。  相似文献   
529.
杜俊 《物理通报》2016,35(11):60-63
2 0 1 5年两会首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 这一理念使传统行业看到了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更广阔 的前景, 教育行业亦是如此. 笔者主要阐述在“ 互联网 + 教育”模式下进行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详述了从教学软 件、 硬件的配置以及课程学习单的设计、 微课的录制、 测试环节、 小组互助学习等各教学环节, 并把实验班级的期 中、 期末测试成绩与同等班级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 客观评价“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 最终 由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当前形势下“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