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6篇 |
晶体学 | 2篇 |
力学 | 7篇 |
综合类 | 4篇 |
数学 | 16篇 |
物理学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基于开口谐振环结构设计了多频带太赫兹波调制器,并在谐振环的开口处及两侧均填充温敏介质锑化铟(InSb),研究了锑化铟的电磁性质随温度的变化、等效电感的组数对共振频带数目的影响以及锑化铟不同的填充方式对太赫兹波调制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从160 K上升到350 K时,锑化铟的载流子浓度和等离子体频率逐渐增大,然而等效介电常数却不断减小;每增加一组等效电感,太赫兹波调制器都会相应的增加一个共振频带;在调制器开口处和两侧均填充锑化铟时,当环境温度在160~350 K变化时,温度对太赫兹波的共振频率和共振幅度的调制效果比仅在开口处或者两侧填充锑化铟时更明显,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每个共振频带所对应的共振频率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2.
113.
中性束注入弧电源的性能严重影响弧放电的稳定性和中性束加热的效率。HL-2A装置弧电源采用基于晶闸管相控调压和12脉波不控整流的线性电源技术;HL-2M测试束线弧电源采用基于超级电容和IGBT全控整流的开关电源技术。为了优化电源系统性能、改进弧放电稳定性,研究了采样频率对弧放电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两套电源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利用MATLAB仿真了不同采样频率下HL-2M弧流电源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性能和HL-2A的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了采样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离子源测试平台进行不同采样频率下的弧放电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实验结果验证:采样频率对弧放电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频率可调范围内,增大采样频率,可以提高控制系统性能,优化弧放电稳定性;HL-2A弧放电不稳定的原因是晶闸管导通特性和滤波电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4.
自2013年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大气综合治理政策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大气颗粒物等重要污染物得到了有效控制。伴随着我国能源政策的变化,西北地区在加大能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大气污染亦呈现加剧趋势,但在之前的研究中未得到重视。卫星遥感的监测手段较地面观测具有不受地域限制,观测时间长,观测污染物种类多等优势。其中,星载紫外-可见高光谱仪OMI自2005年在轨运行,在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趋势探测、排放源估计以及模式的同化和验证等科学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卫星对流层NO2柱浓度产品,通过对OMI原始测量光谱的二次标定和气体反演算法的关键优化,在与地基观测的结果对比验证中呈现良好的相关性,适合用于我国高气溶胶背景下的大气污染分析。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OMI NO2数据产品,我国新疆地区大气NO2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得以表征。在2007年-2017年期间,新疆地区的NO2污染集中分布于北疆,其中“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乌昌石地区)与新疆总体NO2水平月变化相关性很强(相关性系数r=0.942,p-value<0.01)。新疆NO2年际变化存在明显阶段性特征,与相关政策以及能源行业排放变化相符:2007年-2010年变化趋势不明显,2014年较2010年总体年平均浓度增长18.5%,其中乌昌石地区增长41.3%;2017年较2014年总体平均浓度下降26.4%,乌昌石地区下降42.8%。乌昌石地区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分布密集,成为NO2污染的聚集区,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NO2变化具有强相关性(r=0.982,p-value<0.01;r=0.951,p-value<0.01)。受采暖时期排放以及特殊气象条件控制,乌昌石地区NO2污染峰值为12月,冬季污染尤其显著;在2007年-2016年采暖期间(每年10月-次年4月初),乌昌石地区NO2水平有显著上升趋势(显著性水平α=0.01),在未来大气治理中需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15.
Bulk group IB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 have been widely explored due to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rmoelectrics. However, a layered two-dimensional form of these materials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 Here, we realize semiconducting Cu2Se by direct selenization of Cu(111).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copy measurements combined with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allow u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structur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data reve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which is Cu2Se. The observed moiré pattern indicates a lattice mismatch between Cu2Se and the underlying Cu(111)-$\sqrt{3}$×$\sqrt{3}$ surface. Differential conductivity obtain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 demonstrates that the synthesized Cu2Se exhibits a band gap of 0.78 eV. Furthermore, the calculated density of states and band structure demonstrate that the isolated Cu2Se is a semiconductor with an indirect band gap of ~ 0.8 eV, which agrees quit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ur study provides a simple pathway varying toward the synthesis of novel layered 2D transition chalcogenides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分别对裸的直玻璃管和外壁与出入口两端面涂导电银胶的直玻璃管进行了低能电子穿透实验.穿透电子的倾角分布显示,穿透电子强度随倾角增大而减少,并且穿透倾角不会超过玻璃管的几何张角.还测量了玻璃管在倾角为-0.2°时的充电过程.对于裸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有显著的振荡现象.整体来看,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在某个平均值附近振荡;角分布随穿透率变化同步变化,先向正角度移动再向负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的倾角附近振荡.对于涂导电胶的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稳定变化.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平稳,角分布随时间先向负角度移动再向正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倾角附近稳定.通过模拟电子与SiO2材料的碰撞过程,提出了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玻璃管中的充电过程的物理图像.该物理图像能很好地解释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的玻璃管中充电过程的实验结果.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和物理图像给出了低能电子在玻璃毛细管中稳定输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9.
采用900 e V能量的电子对直玻璃管进行了穿透实验,测量了玻璃管在倾角为–0.15°,–0.4°和–1.15°时充电过程角分布的时间演化,以及平衡态下出射电子能谱.发现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稳,下降的时间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倾角为–0.4°和–1.15°时,电子穿透率下降到最低点时几乎看不到穿透电子(穿透率小于3‰),这种穿透率最低点状态保持时间随倾角增大而增大.穿透电子的角分布中心随着时间变化.在平稳状态时,发现穿透电子的能量损失随倾角增大而增大.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电子经过管壁不同次数反射后的能谱,与测量能谱进行对比,发现–0.15°,–0.4°和–1.15°倾角下,穿透电子分别经历了管壁的一次、两次和三次与表面的反射过程.基于此,本文对电子穿越玻璃管的充电过程动力学给出了物理解释.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在小倾角下玻璃管内能形成宏观负电荷累积,排斥后续电子形成反射,增加电子出射概率,这对应用绝缘体微结构,例如玻璃锥管产生稳定的电子微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在微环谐振器耦合区添加模式分离器,提出一种硅光混合集成的波长复用和模式复用的结构,以解决微环谐振器无法进行模式分离的问题。该微环谐振器的品质因子为3 692,3 dB光学带宽为52 GHz,自由光谱范围为1.03 THz,TE0模式产生的串扰为-11.0 dB,插入损耗低至-0.66 dB。基于此,提出一个双模式输入的发射-接收的模式复用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有效分离TE0和TE1模式,且微环具有波长选择能力。系统复用器和解复用器在C波段可以实现超紧凑的波长/模式复用结构。此外,制造公差从-10 nm到+15 nm内滤出端口有大于1 dB的响应,传输端口有小于-20 dB的响应。该微环结构能够同时实现模式和波长选择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