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化学   332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69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103篇
物理学   4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4,6-二氨基-1,3-苯二酚盐酸盐为原料,分别和对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2,5-噻吩二甲酸、4,4-′(1,2-二苯基乙烯)二甲酸在多聚磷酸介质中反应,合成单环的聚(1,4-亚苯基)苯并二噁唑(PBO)、稠环的聚(1,4-亚萘基)苯并二噁唑(1,4-PNBO)和聚(2,6-亚萘基)苯并二噁唑(2,6-PNBO)、杂环的聚(2,5-亚噻吩基)苯并二噁唑(PTBO)及含有两个苯环的聚-4,4′-亚(1,2-二苯乙烯基)苯并二噁唑(4,4′-PDPEBO).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特性黏数分析对系列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BO、1,4-PNBO、4,4-′PDPEBO、2,6-PNBO和PTBO 5种聚合物的耐热性能依次降低,特性黏数依次为25.40、16.76、20.63、15.38和14.63 dL/g.  相似文献   
32.
量子点标记链霉亲和素及其生物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君  尤晓刚  高峰  贺蓉  崔大祥 《分析化学》2006,34(11):1625-1628
选用无机盐为前驱体,在水相中合成CdTe量子点,并用此量子点标记链霉亲和素,通过SephadexG-100层析分离纯化量子点标记的链霉亲和素,采用磁颗粒标记的链霉亲和素与量子点标记的链霉亲和素竞争结合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生物素,即酶联免疫竞争抑制分析法检测链霉亲和素标记量子点后的生物活性,计算约70.3%的链霉亲和素标记到量子点上,且具有生物活性。每毫克量子点大约可偶联0.14 mg的链霉亲和素。采用荧光光谱研究量子点标记前后的荧光变化,标记后量子点的最大发射波长蓝移了8 nm,而发射光谱的半峰宽基本不变,说明量子点与链霉亲和素结合后粒子没有团聚,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33.
镧的植物防病效果及其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灭菌土接种Rhizoctonia solani以及混合接菌Rhizoctonia solani和Fusarium solani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镧浸种处理对高羊茅及板蓝根出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镧浸种能明显地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对由其所造成的种腐、芽腐及根腐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提高了板蓝根和高羊茅种子的出苗率。同时,镧浸种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还能显著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量明显增加。利用盆栽水稻试验研究了稀土镧对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镧喷施于水稻植株上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且在活体条件下,喷施镧后1和7 d对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128.7和128.1 mg.L-1,均明显低于离体条件下的有效中浓度(171.9 mg.L-1)。  相似文献   
34.
二氧化碳直接利用较为困难, 因此先将其转化为环碳酸酯等二氧化碳衍生物, 进而间接转化为其它化学品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合评述了二氧化碳转化为环碳酸酯继而间接利用的近期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环碳酸酯的加氢反应、 醇解反应和氨解反应中的均相和多相催化体系, 对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 并展望了该领域仍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5.
A new Cu(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Cu2(mip)2(bmix)]n(bmix = 1,4-bis(2-methylimidazole-1-ylmethyl)benzene, H2 mip = 5-methylisophthalic acid), has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TGA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title compound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9.435(5), b = 12.241(6), c = 13.666(6), β = 94.396(8)o, V = 1565.5(13) 3, Z = 2, C34H30Cu2N4O8, Mr = 749.70, Dc = 1.590 g/cm3, μ = 1.419 mm-1 and F(000) = 768. The title 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 polymer exhibits the first two-fold interpenetrated pcu topological structure assembled by two types of dinuclear copper(Ⅱ) clusters and a flexible bis(imidazole)-based ligand. In addition, the fluorescence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the complex for the degradation of Congo red azo dye in Fenton-like process we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6.
EMD与神经网络在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EMD与Elman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的新方法.将压差波动信号经验模态分解(EMD)后的固有模态函数(IMF)进行分析、提取IMF能量作为Elman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向量,对水平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BP网络且稳定、识别率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7.
实物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特别是基于物理模型的定量仿真实验同步有序进行,是当前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既优化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又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本质.结合基础物理实验教学需要,设计了包含RLC串联电路实验、交流电桥测电容电感实验、混沌电路实验和Multisim电路仿真等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38.
嵌段共聚物在固体基底上可通过多种技术形成薄膜,如铸膜、涂膜、浸渍膜及旋涂膜.借助于热退火、溶剂蒸气退火或者非溶剂引起的相分离,在这些薄膜中可形成有序纳米结构,如柱状结构、层状结构、双连续结构和多孔结构等.这些结构在下一代的光刻技术、光子晶体、与锂离子电池等相关的离子传输、分离和催化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潜在应用.本文介绍了近...  相似文献   
39.
贫燃料预混燃烧的回火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火问题是贫燃料预混燃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采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甲烷与富氢合成气贫预混燃烧的回火现象,得到不同燃料、不同稳定方式之间的回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回火极限可以关联为丕雷数模型,环形稳定器的回火稳定性最好,其次为杆稳定器,旋流稳定器的稳定性最差;环形稳定的甲烷预混火焰的回火过程为边缘稳定,适当加入边缘空气同轴射流后变为中心回火,且同轴射流速度存在最佳范围可以提高回火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利用硅溶胶的成膜性、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大的比表面积及导电胶的粘结性,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硅溶胶/导电胶复合材料,基于此复合材料将联吡啶钌固定到金电极表面,制备了磷酸可待因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800 V负高压、扫描速度100 mV/s,磷酸盐缓冲体系(pH 6.5))下,可待因浓度在1.0×10-7~1.0×10-4 mol/L范围内与电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3),检出限为2.56×10-8 mol/L (S/N=3).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与稳定性,连续平行测定1.28×10-5 mol/L可待因溶液10次,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室温下保存10天后,发光强度为初始值的92%以上.测定可待因药物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9.3% ~ 102.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