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化学   159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25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6篇
物理学   1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邢凤兰 《应用化学》2006,23(11):1291-0
al-mcm-41分子筛;偏硼酸钙;催化性能;乙氧基化  相似文献   
22.
合成了一种三乙胺功能化聚乙二醇双子离子液体,研究了其作为催化剂,在水相中以芳香醛、丙二腈、乙酰乙酸乙酯、水合肼或苯肼为原料的四组分一锅法反应,制备了16种不同取代基的吡喃并[2,3-c]吡唑化合物,产率为86%~94%.该离子液体稳定性高,可以方便的回收,重复使用5次,活性没有明显的下降.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物易分离,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ndestructive desulfurization bacteriu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nondestructive desulfurization microorganism has been isolated. The metabolism product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train can be a kind of biocatalyst to oxidize dibenzothiophene (DBT) into 2-hydroxydiphenyl (HBP), therefore the sulfur in DBT is removed selectively. The 16SrRNA information, cell wall analysis, physica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suggest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is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The strain can grow in the basal salts medium (BSM) that DBT concentration is no more than 10 mmol/L, and the optimal DBT concentration for growth is 1 mmol/L, however, the optimal DBT concentration for desulfurization is 0.5 mmol/L.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train can also desulfur some other or-gano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such as thianaphthene, phenyl sulfide and 4,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 (4,6-DMDBT).  相似文献   
24.
通过调变溶剂热的反应条件,我们合成了3种Ni(Ⅱ)基的配位聚合物(CPs)[Ni (CH3-BDC)(3-TBT)(H2O)2]·EtOH·2H2O (CP1)、[Ni3(CH3-BDC)3(3-TBT)2(H2O)5]·2DMF·2H2O (CP2)和[Ni3(CH3-BDC)3(3-TBT)2(H2O)6]·2DMF·4H2O (CP3),其中CH3-H2BDC=5-methyl isophthalic acid,3-TBT=2,4,6-tris (3-pyridyl)-1,3,5-benzene。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3个CPs都是由相似的Ni2(CH3-BDC)2的双核单元构建的,并分别呈现出从零维(0D)、2D到3D结构的网络骨架。反应条件的微小调变,导致了不同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同时,催化实验表明,3在无溶剂的温和反应条件下,CP3对苄醇及其衍生物与苯胺的氧化-偶联反应表现出极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以电解质溶液一章为例,将物理化学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进行多样化处理,结合离子电迁移率、迁移数以及平均活度因子等知识点,尝试运用数据补充、图象曲线处理、数据差值计算等方法,并进行综合应用,引导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主动思考和深入分析,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6.
为寻求新型热障涂层用陶瓷材料,本文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Sm0.5Gd0.2Nd0.3)2(Hf0.3Ce0.7)2O7复合氧化物。利用XRD分析了其晶体结构,SEM分析其显微组织,膨胀仪测试其热膨胀性能,激光热导仪测试其热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单一萤石晶体结构的(Sm0.5Gd0.2Nd0.3)2(Hf0.3Ce0.7)2O7复合氧化物。其显微组织结构致密,晶界清晰无其他相存在。由于复杂的元素组成和较大的原子量,其热导率明显低于7YSZ和Sm2Ce2O7。其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则归因于B位离子较小的离子半径,但其热膨胀系数依然满足热障涂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TiO2负载V-W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V/W比例对于氯苯催化燃烧活性和HCl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W的掺杂(5V5W-Ti和3V7W-Ti)提高了氯苯催化燃烧活性和HCl选择性。结合BET、XRD、XPS、H2-TPR、NH3-TPD和Py-FTIR等表征,说明其高的活性是由于其高活性组分分散度和丰富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氧;适量W的掺杂显著增强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尤其是强酸和Br?nsted酸,从而提高了产物中HCl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8.
以聚多巴胺(PDA)为载体,利用多巴胺的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硝酸银,再经过高温热解,使聚多巴胺碳化,合成了Ag@C-PDA催化剂.这种催化材料在氧还原反应(ORR)相关的测试当中有较好的表现,在0.1 mol·L-1的KOH电解质中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879和0.731 V(νs. RHE),在电势为0.4 V时,其动力学极限电流密度可达到4.81 mA·cm-2.经过20 000 s的i-t循环后,Ag@C-PDA催化剂的电流衰减仅为3%,表现出了优于商业Pt/C的稳定性.Ag@C-PDA良好的ORR电化学活性源于本身具有较强导电性的Ag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以及碳材料较高的石墨化程度.  相似文献   
29.
王莉  陆威  邢向海 《广州化学》2021,46(4):50-56
根据凝固点降低理论自行研制出一种-10℃以下的低温相变材料.首先将筛选得到的有机醇、无机盐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出低温相变材料,利用步冷曲线法找到合适的共晶点,利用DSC测试法得到其相变潜热,瞬态平面热源法得到热导率.最终得到相变温度为-14.8℃、相变潜热225.9 kJ/kg、导热率为0.57 W/(m·K)的低温相...  相似文献   
30.
物理实验的种类很多,其中测量性实验主要以测量为主;演示性实验主要以观察现象为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分析的成份,学生不仅要观察现象还要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分析概括.从物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总结某一结论或归纳某一规律.然而从编写教材与执教的方便考虑,现行课本上的实验在其具体过程中有一部分仅需做一次,但大部分仍安排三次以上,这些实验大都与测量有关.进行多次实验与进行多次测量的作用很多,现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