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7篇
化学   53篇
力学   44篇
物理学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1.
本文叙述了固体润滑在日本的发展概况。文中分“各种固体润滑材料的发展动向”、“固体润滑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应用”、“摩擦与磨损的测试技术”、“固体润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四个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作者认为,日本当前的固体润滑的研究是侧重于利用近代技术来研究其摩擦磨损规律,以逐步掌握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注意采用新工艺及发展新型固体润滑材料来解决特殊工况下的润滑问题;而且十分注意固体润滑材料的生产和推广应用。固体润滑在日本的各个方面,从军用到民用、尖端到常规、重型机械到精密仪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采用原位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氯化银(PMMA AgCl)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热分析(TG 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四球试验机上对其摩擦学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PMMA AgCl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用作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能显著提高基础油的失效负荷.  相似文献   
43.
本文报导了自润滑耐磨塑料气泵滑片的研制结果。作者通过对使用要求的具体分析和对某些材料的筛选试验,选用了含有15%碳纤维和15%聚四氟乙烯的填充尼龙66滑片。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其磨损率为0.9微米/小时,已经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作者根据聚四氟乙烯的转移润滑现象,采用1片填充聚四氟乙烯滑片与7片填充尼龙66滑片混装运转,结果使尼龙滑片的磨损率降低到0.06微米/小时,是其单独运转时的1/15。耐磨性比碳—石墨滑片提高2~20倍。 作者还初步考察了填充聚四氟乙烯滑片的磨损转移过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缸壁和滑片的摩擦表面上的聚四氟乙烯转移膜图象,分析了尼龙滑片的磨损为什么会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聚四氟乙烯转移膜的二次转移润滑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4.
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自组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表面富含羧基的聚苯乙烯纳米微球,采用热分析、红外、透射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并用自组装的方法将其在玻璃表面组装成膜.考察了制备条件,通过对自组装薄膜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的分析,确立了最佳组装方案.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有序交替的层状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 目前, 这类薄膜的制备方法研究得最多的是LB技术[1~3]、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成膜技术[4,5]和交替沉积组装技术[6~8]. 但这几种方法都有明显的缺陷[9,10], 其中,通过LB技术制备有序交替层状纳米复合薄膜需要昂贵的仪器, 而且由于层间是分子相互作用, 膜的稳定性较差; 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成膜技术由于需要高反应活性的分子和特殊的基底表面, 并且由于化学反应的产率很难达到100%, 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结构有序的多层膜并不容易; 利用交替沉积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实用厚度的纳米多层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最近, 出现了一种称为蒸发诱导的超分子自组装方法, 由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多层膜具有成膜速度快和膜有序度高等优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成膜物质浓度和拉膜速度来控制薄膜的厚度, 但与LB膜相比其厚度无法在分子水平上控制. 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多层膜目前的文献报道仅限于线形SiO2与有机物的组装[10~13]. 本文利用这种方法制备了TiO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纳米复合薄膜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具有TiO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有序交替的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46.
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在对硫具有不同化学活性的铜、铁、铝底材上形成的MoS_2转移膜的晶体取向、物相状态及膜的厚度。探讨了这三种金属底材上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MoS_2转移膜厚擦磨损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金属底材上的MoS_2转移膜,其基础面呈平行于底材表面排列,较厚的膜形成在对硫具有较高化学活性的金属底材上。在高温擦涂MoS_2的铜样品上,有Cu_2S产生,磨损试验表明,这对提高MoS_2转移膜的耐磨寿命是有益的。研究结果还表明,X-射线衍射法对于研究固体润滑机理,尤其是对于解决各种固体润滑膜厚度的定量测定问题是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47.
0 IntroductionIn recentyears, the nanosized m etallic m aterialshave attracted m ore and m ore attention because oftheirvirtue ofunusualoptical, electronic, m agnetic,and chem icalproperties[1 ̄5].They are expected to havem 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d…  相似文献   
48.
在AgX光色玻璃中,一价Cu是一种很重要的掺杂剂,其光致变色机理[1]如下:  相似文献   
49.
TiO2/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摩擦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氧化钛;TiO2/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50.
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方法在普通玻璃表面制备了仿贝壳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薄膜 。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对薄膜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动-静摩擦系数测定仪初步考察了其摩擦行为。结果表 明,这种薄膜具有机-无机有序交替的层状纳米复合结构,其聚合前的层间距为4. 20 nm, 聚合后的层间距为3.91 nm。聚合后的仿贝壳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具有良好 的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