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8篇
化学   312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61篇
物理学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21.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研究了一般情形下的损失厌恶投资者的连续时间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面对市场风险, 投资者的偏好由一个S-型的价值函数定义. 通过把不完全市场转换为完全市场, 利用鞅方法和复制技术, 分别获得了投资者的最优期末财富以及最优投资策略. 最后讨论了一个分段幂函数的例子, 在模型系数为确定的常数情形下, 得到了最优解的显示表达式.  相似文献   
222.
In neural networks, both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cell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of systems. Various dynamical network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systems where the influences of excitatory nod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while those of inhibitory nodes have been studied much less.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a model of oscillatory networks of excitable Boolean maps consisting of both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odes, focusing on the roles of inhibitory nodes. We find that inhibitory nodes in sparse networks (small average connection degree) play decisive roles in weakening oscillations, and oscillation death occurs after continual weakening of oscillation for sufficiently high inhibitory node density. In the sharp contrast, increasing inhibitory nodes in dense networks may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oscillation amplitude and sudden oscillation death at much lower inhibitory node density and the nearly highest excitation activities. Mechanism under these peculiar behaviors of dense networks is explained b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duplex effects of inhibitory nodes.  相似文献   
223.
近年来合成水溶性的荧光碳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镉基、硅基量子点和有机染料,碳点毒性低,性质稳定,可以进行化学修饰,并且可以和多种有机,无机,生物分子相容,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抗坏血酸为原料经过一步微波反应制备了荧光碳点。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以抗坏血酸为原料制备的碳点近似球形,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无团聚现象,荧光强度大;表面富含羧基和羟基,发射波长依赖于激发波长,并且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pH 3~1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224.
MgxZn1-xO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光电功能材料,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采用Sol-Gel法制备了MgxZn1-xO粉体,研究Mg含量对MgxZn1-xO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x从0到1的整个区间中MgxZn1-xO样品存在六方纤锌矿与面心立方两种结构,当x<0.2时为六方纤锌矿结构,x>0.8时为面心立方结构,在两者之间为其混合结构;光谱分析表明不同组分的MgxZn1-xO样品均具有紫外和可见发射特性,紫外发射峰位于370~384 nm,可见发射峰位于468 nm附近;粉体的平均粒径在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225.
NaYF_4∶Yb,Er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共沉淀法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乙二胺五乙酸(DTPA)为络合剂,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单分散的NaYF_4:Yb,Er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FL)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纳米颗粒的粒径均一,通过改变络合剂DTPA的用最可使颗粒的平均粒径在20~120 nm范围内可调.纳米颗粒经煅烧后发生了由立方品型向六方晶型的转变,并伴随着荧光强度的大幅提升.还探讨了络合剂DTPA的用量、煅烧温度对纳米颗粒粒径、晶型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络合剂DTPA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纳米颗粒由立方晶型向六方晶型的转变,但可获得单分散的小粒径纳米颗粒,其荧光强度仍能满足生物标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巴洛沙星胶囊中的有效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喹诺酮类抗生素巴洛沙星胶囊中的有效成分 ,该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 ,可用于对巴洛沙星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27.
铜磷铝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苯液相氧化制苯酚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热法合成了铜磷铝分子筛(Cu-AlPO4-5),并用XRD,ICP,SEM,FT-IR,NH3-TPD,H2-TPR,ESR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所合成的Cu-AlPO4-5分子筛具有AFI拓扑结构,结晶度高,无结晶态杂质; Cu2+进入到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中,并使其Lewis酸和Brnsted酸中心数量增加,弱酸性中心大大增强,强酸性中心消失; 样品中的Cu存在多种形式,以骨架Cu物种为主,还存在 泄羌芡釩uO和双核Cu物种,部分样品具有缺陷结构. Cu-AlPO4-5分子筛中存在着骨架Cu和缺陷结构两种可能的活性中心,对苯液相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苯酚选择性可达96%,收率可达6.9%.  相似文献   
228.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总能计算研究了Ni(110)-p2mg(2×1)-CO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计算结果表明: CO分子吸附于该表面的短桥位附近, 分子吸附能为1.753 eV, CO分子的键长dC—O为0.117 nm, 分子与表面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0°, 碳原子和短桥位中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9°; 吸附的CO分子内原子间的伸缩振动频率为1876和1803 cm-1. 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作用主要来自CO分子π、σ轨道与衬底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 CO分子σ轨道和衬底表面镍原子dxz轨道杂化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以下-10.4 至-8.8 eV和-7.4至-5.1 eV 范围内. σ和dxz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可能是形成p2mg表面对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2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吸附结构的Cu-O和Pt-O键键长分别为0.202和0.298 nm,氧原子的吸附高度Zcu-O约为0.092 nm.吸附前后Pt/Cu(001)-1ML(monolayer)表面合金的表面功函数分别为4.678和5.355 ev.吸附表面氧原子和衬底的结合主要来自氧原子2p轨道和衬底金属原子d轨道的杂化作用,氧原子吸附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2.7 eV处.  相似文献   
230.
在碱性条件下采用原位微量热法对CaMoO4微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首次呈现了CaMoO4微晶生长过程能量变化的特征热谱曲线; 该特征热谱曲线由一个反映最初反应成核的典型吸热曲线和随后晶体生长的两个相对较弱的不连续放热曲线组成. 在导向机制的基础上, 结合CaMoO4微晶生长过程的形貌演变, 简要地讨论了CaMoO4微晶生长过程的热动力学信息. 反应成核过程、晶化过程及微晶的二次生长过程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54×10-4、1.09×10-4和0.71×10-4 s-1. 由于晶体的聚集和扩散二者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使得反应速率下降, 从而呈现出一个相对较平坦的第二次放热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