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20篇 |
晶体学 | 2篇 |
力学 | 11篇 |
综合类 | 1篇 |
数学 | 37篇 |
物理学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302.
为定量研究在PHEMT栅电流退化过程中, 不同失效机理对应的参数退化时间常数及退化比例, 本文基于退化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中反应量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建立了PHEMT栅电流参数退化模型. 利用在线实验的方法获得PHEMT电学参数的退化规律, 分析参数随时间的退化规律, 得到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栅电流退化的失效机理, 并基于栅电流参数退化模型, 得到了不同的失效机理对应的参数退化时间常数及退化比例.
关键词:
PHEMT
栅电流
肖特基接触
退化模型 相似文献
303.
304.
在自制的交叉分子-离子束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上,以激光溅射的方式,产生了一系列含有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氢原子与含有两个硫原子的杂碳原子簇正负离子、经“质量门”选出单一质量的簇离子,与氮气的超声分子束交叉碰撞,然后分析其碰撞碎片.研究结果确定了这些簇离子的结构,两个杂原子分别位于碳链的两端.对碎片离子的分析还揭示了这些簇离子的主要解离通道及其与成簇碳原子数和所带电荷极性的关系,发现当成簇碳原子数较少时,簇离子中最薄弱的是S-C键,随着残链的增长,与硫原子相邻的C-C键变得更为薄弱;实验中存在着多次碰撞的机会,因而各碎片离子还有可能进一步解离. 相似文献
305.
基于与实际海洋背景参数相关的广义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首先讨论了不同的海洋环境参数对方程的非线性项和频散项的影响;然后通过有限差分算子给出了方程的二阶三层数值差分格式,并且分析了该差分格式的稳定性与精度阶;最后又通过得到的差分格式数值模拟了不同的海洋环境参数下深海内波的传播情况,结果显示:内波由深海向浅海的传播过程中,随着总水深的变化,发生了分裂现象,并且密度差之比越大,波的分裂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306.
该文讨论了具有一般协方差结构线性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问题. 通过对广义Cook统计量中M/c的适当选取, 文章给出了一种对扰动的参数变换具有不变性质的局部影响度量. 在具协方差扰动模式下, 该文给出了回归系数和方差系数估计、最佳线性预测的局部影响诊断统计量.该结果与数据删除法进行了比较,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07.
单向分类随机效应模型的异常值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平衡的单向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中单个异常值的检验问题,在随机效应的异常均值滑动模型下,导出异常值的检验统计量及其精确分析,并证明了该检验的一致最优无偏性,另外,对于误差变量的异常均值滑动模型,提出了一个近似的检验过程,并运用随机模拟给出该检验的临界值表,最后,对一组模拟数据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08.
309.
制备并研究了[CpFeCp]BF4作为阳离子光引发剂在高压汞灯下引发环氧类预聚物的光引发活性.发现其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均有较强吸收(λm=355nm、620nm);对环氧类预聚物,具有优良的光引发活性,感度值可达41.8mJ/cm2,优于其它的阳离子光引发剂;[CpFeCp]BF4的最佳使用浓度为3%(质量分数)左右,由于光照后仍有强后聚合活性,发现其在较低浓度(质量分数1%)引发后放置,仍可使聚合完全;同其它的阳离子光引发剂相比,[CpFeCp]BF4制备简单,非常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10.
为了了解中国幼儿外耳道声学共振特性的发育规律,并与欧美幼儿的数据作比较,藉以探讨欧美流行的小儿助听器处方选配公式是否可直接移植到中国幼儿身上,对45名学龄前幼儿,在真耳分析仪允许的声场条件下,测试儿童外耳道的声学共振特性。同步设置16名成人对照。结果表明中国成人与儿童的共振峰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增长,小儿的外耳道共振峰频率移向低频(由4589Hz至3550Hz);中国儿童外耳道声学特性与欧美儿童不同,各年龄段的共振峰频率与欧美报道的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应用国外开发的小儿助听器验配处方公式时,应采用儿童个体的真耳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