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2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1039篇
化学   1502篇
晶体学   54篇
力学   178篇
综合类   123篇
数学   531篇
物理学   148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6年   4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Crosslinked copolymers with single Li~+-ionic conductivity were prepared from oligo (oxyethylene) methacrylate (MEO_n), methacryloyl alkylsulfonic acid lithium (SAMLi), and oligo (oxyethylene) dimethacrylate (DMEO_n). Li~+-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copolymer is improved by crosslinking and presented as a function of polymerization degree (n) in MEO_n, comonomeric salt concentration (O/Li), and crosslinking degree. The crosslinked copolymer P (0.7 MEO_(14)-0.3DMEO_(14)-SHMLi) without other small molecular additives exhibits an optimum Li~+-ionic conductivity of 1.2×10~(-6) S/cm at 25℃. Dc polarization test in the cell composed of Li/copolymer/Li shows a constant dc ionic conductivity which closes gradually to the ac one with decreasing dc polariz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02.
烯丙基化合物在钯配合物催化下和亲核试剂的反应,已发展成为有机合成中的有用方法,我们曾在烯丙基化合物经钯催化的反应活性研究中,发现亚磷酸酯也是一个中等活性的离去基团;并发现在四(三苯膦)钯的催化下,亚磺酸烯丙酯能顺利地重排成相应的砜。但用四(三苯膦)钯为催化剂和亚磷酸烯丙酯反应时,不能分离得重排产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双(环辛二烯)镍的催化下,亚磷酸烯丙酯能够重排成相应的膦酸酯,反应温度要比相应的热重排低得多,而且时间短,产率高。  相似文献   
10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钒(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在酸性介质中痕量钒(Ⅴ)催化氯酸钾氧化变色酸及抗坏血酸体系的反应和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钒(Ⅴ)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8ng/mL V(Ⅴ),线性范围为0~0.3μg/25mL V(Ⅴ)。将该方法用于水样及人发中痕量钒(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双股并流共沉淀方法制备了SnO2含量从10%至90%的锡锆体系DeNOx催化剂,用XRD、微区电子衍射、FT-Raman及FT-IR等技术深入研究了锡锆体系氧化物的结构及其随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Sn4+与Zr4+离子半径接近,SnO2与ZrO2易于形成固溶体,并随组成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纯ZrO2为单斜相,当少量Sn4+(SnO2 ≤ 20%)进入ZrO2晶格时形成四方相富锆固溶体,Sn4+起到稳定ZrO2四方相的作用;随着SnO2含量的增大,结构从无定形或微晶态的富锆固溶体(含SnO2 30~50%)经富锆固溶体与金红石结构的富锡固溶体在55% SnO2含量的共存状态变化到具有金红石结构的富锡固溶体(SnO2 ≥ 60%).FT-Raman和FT-IR光谱测试证明,Zr进入SnO2晶格使得Sn-O键的结合减弱,Sn离子上的有效正电荷减小,降低了SnO2对丙烯的燃烧能力,从而提高了对NO的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105.
新型杀菌剂氟吗啉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传导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物测定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氟吗啉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传导和分布行为及其机制. 结果表明, 氟吗啉能被黄瓜植株被动吸收, 并通过木质部在体内传导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6.
TiO2 has been tested to be toxic to DNA under the photo-irradiation of ultraviolet A (UVA). However, in the dark conditions, after several days of treatment with TiO2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O2 and two types of DNA was detected and the mechanisms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gel-electrophoresis, IR spectroscopy and 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NA would be bound to TiO2; the ratio of binding was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the treating time; the mechanism of binding is related to phosphate groups of DNA. Besides, DNA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 showed different degree of binding. These findings showed a new possible way through which the TiO2 nanoparticles interact with DNA.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采用三电极有机锂盐体系对一种性炭(AC)的比容量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在活性炭对称电容器中,正极活性炭的双电层容量为79.24F/g,活性炭做负极时,在不同的电位下表现出不同的容量性质,在较低电位下活性炭比容量为61.85F/g,而较高的电位比容量为96.54F/g。在对比活性炭对称电容器体系和AC/Li4Ti5O12、LiMn2O4/AC两种不对称电容器体系,发现AC/Li4Ti5O12、LiMn2O4/AC不对称电容器测试出来的活性炭比容量比活性炭对称电容器的测试出来比容量提高约9.6%-17.8%不等。  相似文献   
108.
这本書是中國科学圖書仪器公司在1955年5月出版的,顯然是一件好事。对年青的化学工作者認識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是有帮助的。但書中有几个概念其述說是不正确的,特提出商討。 (一)在第一頁緒論中开头就說:“对於原子結構,分子結構之理解及它們的性能的研究常需应用量子化学。……量子化学亦称量子力学。”很容易体会到不管在本質上和形式上,这  相似文献   
109.
微量臭氧氧化反应已广泛地用来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的双键位置~([1]).我们在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工作中改进了Beroza的微量臭氧氧化反应装置~([2]),使臭氧直接通过针头进入反应管,这样在改变试样时.仅需调换针头,简便而又不易污染,而且只需要亚微克级的试样量.臭氧化后生成醛或酮,再通过气相色谱或色质联用仪检测,就可以定出试样的双键位置。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用矩阵方法讨论了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稳定平凹法布里-珀罗共振腔(以下简称平凹腔),失调对光程差的影响。原理上,本方法适用一般球面腔。然而,为分析方便起见,仅讨论了微小调范围内平凹腔,并且经过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得出三个结论:(1)平凹腔准确地调直时,光程差受失调影响最灵敏。(2)平凹腔在微小失调角范围内有“自准直”效应,以及实验得出光程差随失调角增加而涨落。(3)如失调角小于1",失调对光程差的影响小于3×10~(-9),若进一步使失调角小于0.2",则影响将降到10~(-1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