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0篇
化学   11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27篇
物理学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五甲基茂基三苄氧基钛〔Cp*Ti(OBz)3〕和甲基铝氧烷(MAO)组成的催化体 用本体法合成出苯乙烯-乙烯共聚物Poly(S-co-E)。考察了共聚温度,共聚时间 ,A1/Ti摩尔比,主催化剂浓度〔Ti〕等条件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共聚产物经沸丁酮,沸四氢呋喃(THF)连续抽提分离,发现共聚物主要存在于THF可溶级分中。可溶级分经DSC,^13C-NMR,WAXD,DMA等手段分析,证明苯乙烯-乙烯共聚物为  相似文献   
62.
合成了对甲苯磺酰 -α萘胺 (A)和对甲苯磺酰 -β萘胺 (B)一对同分异构体 ,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多晶 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利用 AM1程序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IR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A)中 N- H振动的伸缩频率 (νN- H)比化合物 (B)高出 40~ 5 0 cm- 1 ,且其 UV中 n→π跃迁的 R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并与 B带合并成一宽带 ,与化合物 (B)相区别。X-射线粉末衍射物相分析的结果又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 (A)和 (B)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相。采用半离体生物测试方法测定了苯磺酰萘胺类抑制油菜胚根生长的活性数据 ,发现对甲苯磺酰 - β萘胺 (B)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3.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应用于细胞排列的介电泳微流控芯片,以实现细胞的非接触、批量排列。芯片主要包括PDMS微通道和“台阶”形ITO微电极。运用仿真软件COMSOL分析了微电极所形成的电场分布,确定了最大电场强度的位置;利用MEMS加工工艺制备了ITO微电极和PDMS微通道,PDMS微通道与带有ITO电极的载玻片经过氧等离子表面处理后,对准键合获得最终的微流控芯片。通过不同频率下的介电泳实验,实现了酵母菌细胞的介电泳运动,并确定了正、负介电泳运动的电场频率。结果表明,酵母菌细胞在溶液电导率为60μS/cm的环境下,1~10 kHz时,发生负介电泳运动;0.5~10 MHz时,发生正介电泳运动;50 kHz时,没有发生介电泳运动。并在施加8 Vp-p,5 MHz交流电压信号的条件下,实现了酵母菌细胞沿“台阶”形电极边缘直线排列。  相似文献   
64.
作为系统研究大环硫氮杂冠醚结构的一部分, 合成了1,4,10,13-四硫-7,16-二氮杂环十八冠醚的硝酸盐[H2(C12H26N2S4)(NO3)2]1和镍配合物[Ni(C12H26N2S4)Cl2·4H2O]2,并测定和计算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c,a=7.936(5), b=8.866(7), c=14.756(5)埃, β=95.33(4)°, V=1033.7埃^3, Z=2,Do=1.45g·cm^-^3, μ=43.7cm^-^1, F(000)=480, 最终偏离因子R=0.059, Rw=0.059。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6.941(4), b=9.862(3), c=16.507(3)埃,α=98.78(2), β=95.52(3), γ=93.48(3)°, V=1108.3埃^3, Z=2, Dc=1.58g·cm^-^3,μ=14.9cm^-^1, F=(000)=556; 最终偏离因子R=0.060, Rw=0.065。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 化合物1与自由配体L相比较, N原子的构型变化最大, 在氯化镍配合物2中, 四硫二氮大环发生严重扭曲, 其中四个S和两个N原子在Ni原子周围形成八面体配位, Ni-N距离从2.109到2.140埃, Ni-S距离从2.370到2.435埃。同时, 量化计算结果说明, S、N原子与Ni^2^+本位时均为电子授体, 且S对Ni^2^+的授电子能力, 似略大于N原子。  相似文献   
65.
刘丹  祝方明  林尚安 《高分子学报》2008,(12):1129-1134
以MgCl2/AlEtn(OEt)3-n为载体,分别负载五甲基茂基三氯化钛(Cp*TiCl3)和五甲基茂基三苄氧基钛(Cp*Ti(OBz)3),得到两种负载催化剂,在较廉价的AlEt2Cl为助催化剂常压下可以高效地催化乙烯聚合.报道了载体的制备、聚合条件(不同的烷基铝助催化剂、聚合温度、铝钛摩尔比)对催化剂的聚合行为以及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负载催化体系对乙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可达105g PE/(molTi·h)数量级,所得聚乙烯的黏均分子量在105以上.经过13C-NMR和DSC分析,两种负载催化剂得到的均为线型聚乙烯.与均相催化剂相比,负载后的单茂钛催化体系的聚合反应动力学表现高效而平稳.这表明载体的微孔结构使活性中心得到了有效的分散,有效地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同时载体的受限空间有效抑制了聚乙烯增长链的β-H消除反应.  相似文献   
66.
钙钛矿结构在CO还原SO2催化脱硫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钴和镧的单一氧化物、混合氧化物及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LaCoO3等)上CO还原SO2脱硫反应的活性以及钴镧氧化物在反应条件下活化过程的考察,指出钙钛矿结构促进了活性晶相LaO2S和CoS2的生成,增强了钴和镧在活化硫化及脱硫反应中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7.
李平  马建新  朱兵  方明  刘毅庭 《催化学报》1999,20(2):120-124
采用柴油机台架装置及微波加热装置,考察了柴油机催化滤烟器的微波加热再生效应.结果表明,过滤体上捕集的碳烟量对催化滤烟器在氧气中的微波加热燃烧再生至关重要,只有捕集的碳烟量超过某一下限值,滤烟器上的碳烟才有可能被微波加热至起燃温度; 但碳量也不可超过一上限值,否则滤烟器的微波加热催化再生可能失去控制,碳烟急剧燃烧产生的热量将使过滤基质烧结. 此碳烟上下限再生窗口随催化剂活性的差异而有所改变. 研究中还发现,在再生过程中,产物中CO和CO2 的比率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68.
α-萘基丁二亚胺氯化镍/MAO制备双(宽)峰聚乙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一种新型α 二亚胺镍配合物———α 萘基丁二亚胺氯化镍 ,此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MAO的活化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支化聚乙烯 ,聚合活性高达 7 18× 10 5gPE molNi·h ,1 3C NMR、FTIR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聚乙烯含有末端双键 ;GPC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呈双 (宽 )峰分布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此催化剂能产生分子量较低的α 烯烃 ,在聚合过程中一部分α 烯烃会“就地”与乙烯原位共聚形成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 ,二是此催化剂存在立体异构体 ,而不同异构体在MAO活化下形成的活性中心的配位环境不同 ,因而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也不同 .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压力、铝镍摩尔比 (nAl nNi)对催化活性、聚乙烯分子量、支化度的影响 .聚乙烯的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支化度增大 ,熔点则降低 .  相似文献   
69.
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设计是烯烃配位聚合领域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通过设计合成精确结构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调控催化聚合性能以及聚合产物的结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由于其易调变性、对聚合产物支化结构的可控性及对极性单体的容忍性,在烯烃聚合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N,N]-二齿镍烯烃聚合催化剂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四元环的中性脒基镍催化剂、五元环的-二亚胺镍催化剂、2-胺基吡啶和-胺基亚胺系列镍催化剂,以及六元环的-二亚胺和苯胺基亚胺镍催化剂在烯烃聚合的应用.通过优化后过渡金属镍催化剂结构,可成功实施烯烃活性聚合.  相似文献   
70.
磺化间规聚苯乙烯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规聚苯乙烯(sPS)是一种新型结晶性工程塑料,熔点达270℃,具有结晶速度快、耐热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等特点,可广泛用于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极具开发意义,但是由于sPS脆性大,抗冲击性差,故通过化学改性在sPS的苯环上引入极性基团,用于制成共混合金与复合材料,是提高材料韧性,开拓sPS用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