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9篇 |
晶体学 | 26篇 |
力学 | 14篇 |
综合类 | 6篇 |
数学 | 39篇 |
物理学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互补问题算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互补问题是一类重要的优化问题,在最近3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为求解它而提出了许多算法,该文主要介绍1990-1997年之间出现的某些新算法,它们大致可归类为:(1)光滑方程法;(2)非光滑方程法;(3)可微无约束优化法;(4)GLP投影法;(5)内点法;(6)磨光与非内点连续法,文中对每类算法及相应的收敛性结果做了描述与评论,并列出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42.
在纳米压印工艺中,对模板和压印结构的几何参数进行快速、低成本、非破坏性地准确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光谱椭偏仪只能改变波长和入射角2个测量条件并且在每一组测量条件下只能获得振幅比和相位差2个测量参数相比,Mueller矩阵椭偏仪可以改变波长、入射角和方位角3个测量条件,而且在每一组测量条件下都可以获得一个4×4阶Mueller矩阵共16个参数,因此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测量信息.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配置,充分利用Mueller矩阵中的测量信息,有望实现更为准确的纳米结构测量.基于此,本文利用自主研制的Mueller矩阵椭偏仪对硅基光栅模板和纳米压印光刻胶光栅结构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Mueller矩阵椭偏仪进行测量条件优化配置,并且在光学特性建模时考虑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退偏效应,可以实现压印工艺中纳米结构线宽、线高、侧壁角以及残胶厚度等几何参数更为准确的测量,同时对于纳米压印光刻胶光栅结构还可以直接得到光斑照射区域内残胶厚度的不均匀性参数. 相似文献
43.
针对一套数字全息装置只能测量离面位移这一个维度位移的局限性问题,将数字全息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相结合,利用数字全息重建的强度图像,实现了面内另外两个维度位移的测量,拓宽了一套数字全息装置的测量能力.该方法对待测物体位移前后的全息图数值重建得到两幅强度图,然后对变形前后的强度图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得到面内两个维度位移的测量... 相似文献
44.
45.
HRP-12催化剂上苯与直链烯烃的烷基化反应 Ⅱ. 失活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操作的釜式反应器,利用悬浮态的负载杂多酸催化剂HRP-12上的烷基化反应的实验数据进行参数估值,确定了失活反应速率常数、失活反应活化能、活性保留函数的失活反应级数和烯烃摩尔浓度的失活反应级数,建立了苯与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失活动力学模型。模型表明:该失活反应对于活性保留函数是一级失活反应,对于烯烃摩尔浓度是二级失活反应。统计检验表明:所得失活动力学方程在显著性水平α=0.005下有较高的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和模型可信度。 相似文献
46.
47.
溶胶-凝胶法固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近年来溶胶一凝胶(Sol-gel)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固定化方面的应用和进展。蛋白质、酶、抗体(抗原)、细胞及微生物均可被包埋于Sol-gel玻璃中。包埋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仍保持其生物活性和光谱性质,有望成为实用的生物催化剂和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48.
将水玻璃砂样品(10~20g)置于测定装置的反应瓶中,并在吸收瓶中预先加入氢氧化钡标准溶液25.00mL,加水至吸收液的总体积为60mL,检查测定装置的气密性。向反应瓶中加入过量硫酸(1+9)溶液使样品中的碳酸盐反应定量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时间约为0.5min。释出的二氧化碳导入吸收瓶中,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多余的氢氧化钡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据此计算样品中碳酸盐的含量。为使吸收充分完全,采用内部强制循环吸收的方法并规定吸收时间至少15min,如样品中碳酸钠含量较高时,可延长吸收时间至20min或30min。试验时,加入标准碳酸钠量为0.104 7g,3次测定的平均值为0.106 5g,相对平均偏差为1.8%。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