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46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肝素是一种聚阴离子生物活性多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分析方法的研发一直受到重视。基于分子缔合作用原理,构建了酞菁离子缔合物荧光探针,并籍此建立了肝素高特异、高灵敏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分析浓度可达纳克级。发射强红色荧光的四磺基铝酞菁(AlS4Pc)是一种带负电的金属酞菁荧光化合物,研究发现,母体结构相同、荷电相反的阳离子铜酞菁化合物阿利新蓝(Alcian blue 8 GX)对AlS4Pc具有高效荧光猝灭作用。由于二者均具有大平面的酞菁母体,但电性相反,分子结构有着高度的匹配性,易于通过静电作用、平面疏水作用等分子间力而形成强的缔合作用,生成近乎无荧光的缔合物。据此现象构建了AlS4Pc-Alcian blue 8 GX缔合物荧光探针。进一步的糖类物质考察、筛选实验显示,具有强负电性的阴离子生物多糖可以使AlS4Pc-Alcian blue 8 GX缔合体系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恢复,重新发出AlS4Pc的荧光,其中尤以肝素存在下的荧光恢复行为最为显著,且恢复程度与肝素的浓度呈正相关。这是因为肝素带有大量磺酸根阴离子,对AlS4Pc构成强的竞争结合(Alcian blue 8GX)的作用,导致AlS4Pc从缔合体系中游离出来,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建立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测定肝素的荧光增强分析法。考察了体系的分子光谱(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行为以探讨缔合物形成和反应体系荧光恢复的作用机理;对反应参数(包括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AlS4Pc以及Alcian blue 8 GX的用量等)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y=1.08x+58.62,工作曲线线性区间为6.0~600.0 ng·mL-1,检测限为5.7 ng·mL-1;提出了简便实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极性有机溶剂沉淀分离法)以解决实际样品测定时存在偏差的问题;此外,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多种类物质(常见阴、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及生物大分子)对肝素测定的干扰行为;本法应用于实际样品(肝素钠注射液)的测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开拓了酞菁类化合物作为分子光谱探针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2.
哒嗪裂解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 以哒嗪为煤的模型化合物, 在(U)B3LYP/6-31G(d,p)水平下计算了标题化合物的键布居数和键裂解能, 并对其热解机理进行了探讨. 在(U)B3LYP/6-311++G(d,p)水平下计算了热解过程中各物种的单点能, 并对总能量进行了校正. 结果表明, 标题物N-N键的布居数和裂解能均最小, 且各键裂解能随温度变化不大, 热解最终产物为HCN和乙炔, NH3可能是HCN经过二次转换得到的. 采用过渡态理论计算了300~1900 K温度范围内热解的速率常数, 求得lnk与1/T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3.
王云新  李虹历  王大勇  李静楠  钟欣  周涛  杨登才  戎路 《物理学报》2017,66(9):98401-098401
为了提高微波光子下变频链路的性能,提出了基于集成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下变频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分析了系统的增益和无杂散动态范围,实验搭建了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下变频链路,控制直流偏置电压使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工作在高载波抑制的双边带调制模式,并对链路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下变频链路的增益为7.43 d B,无杂散动态范围达到了110.85 d B/Hz2/3,工作频段可覆盖5—18 GHz的宽频范围.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下变频方法可优化设计输出频谱,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为微波光子下变频链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4.
以布洛芬(IPF)和扑热息痛(PCM)为原料,无水丙酮和乙酸乙酯为溶剂,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合成了布洛芬-扑热息痛孪药(PHI),以重结晶法对目标产物进行纯化,产物结构经IR和1H NMR确定。 探讨了原料比例、脱水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溶媒用量对目标物产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合成工艺,最终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为:n(PCM)∶n(IPF)=1∶1.5,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布洛芬质量的10%,反应时间为8 h,溶媒体积为70 mL(V(乙酸乙酯)∶V(丙酮)=1∶1),在该条件下,目标物PHI的产率为66.53%。  相似文献   
145.
先利用有限差分频域法研究了增透膜、Ag底面反射镜对不同厚度超薄晶硅电池光吸收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超薄晶硅电池厚度为10~20 μm的结论.然后,针对厚度为12 μm的超薄晶硅电池陷光结构进行了理论优化,得到了增强因子大于2.25的一维光子晶体上表面织构结构.最后,对该电池结构的光生电流密度和倾斜入射光的接收角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的陷光结构可使12 μm的超薄晶硅电池的最大光生电流密度达33 mA/cm2以上,且在入射角为-60°≤θ≤60°的范围内,该电池均能保持较大的光生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46.
分别以鱼明胶和骨明胶(惰胶)作为分散介质制备了两种不同形貌与粒径的纳米AgBr/I粒子乳剂.利用掺入作为正空穴捕获剂的甲酸盐,可以使本征感光度很低的纳米粒子乳剂的感光度有相当大的提高,显示甲酸盐具有很好的增感效果.对鱼明胶介质中制备的纳米AgBr/I粒子乳剂,甲酸盐掺杂方式不同其增感效果不一样.在乳剂颗粒中均匀掺杂增感效果最好,而趋向于近表面掺杂则增感效果降低,显示出甲酸盐掺杂的位置效应.籽晶掺杂后包壳的复合结构乳剂颗粒与均匀掺杂乳剂颗粒的增感效果近似.对鱼明胶介质中制备的掺杂甲酸盐的纳米AgBr/I粒子乳剂再进行硫增感或硫加金增感,乳剂感光度可进一步提高,表明甲酸盐掺杂与常规的硫增感或硫加金增感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7.
使用高浓缩同位素的^152Sm和^154Sm配制不同丰度的Sm基准溶液,对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系统偏差进行校准,求出^154Sm/^152Sm的平均校准系数。采用指数函数式推算出其它同位素比的校准系数。对天然样品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正,并与表面热电离质谱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主同位素对的丰度比误差小于0.03%。实验结果表明,MC-ICPMS测量的影响因素多,系统偏差较大,但是通过校正可以获得与表面热电离质谱一致的测量结果。通过实验,建立了MC-ICPMS的同位素丰度绝对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8.
陆晓东  张鹏  周涛  赵洋  李媛  吕航 《人工晶体学报》2015,44(5):1247-1253
先基于实际工艺条件和频域有限差分法,优化了纳米压印三角带型a-Si太阳电池织构结构,然后重点探讨了有源层和铝背反镜厚度偏差、SiNx增透膜折射率和厚度偏差及织构结构几何尺寸偏差对a-Si太阳电池光电流密度的影响.研究表明:TM模受有源层和铝背反镜厚度偏差、SiNx增透膜折射率和厚度偏差及织构结构几何尺寸偏差的影响较小,平均光电流密度的变化主要受TE模光电流随工艺偏差的影响;增透膜和压印模板制备过程中,有效控制工艺参数的偏离是获得最优a-Si太阳电池设计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9.
交通流驱动的含权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秉宏  王文旭  周涛 《物理》2006,35(4):304-310
文章对含权复杂网络研究的最近进展给予了评述,特别报道了文章作者最近提出的一个交通流驱动的含权技术网络模型。这一模型能够同时给出网络连接度分布的幂函数律、网络强度分布的幂函数律、网络权重分布的幂函数律,以及高聚集性和非相称混合性等五大特征,因此成功地刻画了真实技术网络的无尺度性质和小世界效应  相似文献   
150.
为实现指令的可靠接收和远距离、大容量数据的高速回收,结合1553B总线的实时性、高可靠性和以太网传输的速度快、距离远等优点,设计了基于1553B总线和以太网的接口方案;介绍了BU-65170作为RT端与BC端通信的硬件设计、初始化配置及消息的接收,阐述了W5300与远端上位机通讯的硬件设计及UDP传输,并针对以太网采用快速UDP传输方式的不可靠性,从硬件设计和逻辑实现进行了可靠性优化,经过试验验证,采用20 m屏蔽双绞线,以7 MB/s速度传输数据,未出现丢数和误码现象,已成功应用在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