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225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1篇
物理学   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林志超  林青  朱峰  黄河清 《色谱》2009,27(1):96-101
采用电泳和质谱技术对所制备的鸡、鸭、牛和猪胰脏铁蛋白的亚基类型和等电点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上述4种铁蛋白呈现不同的迁移率,据此可知鸡胰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鸭胰铁蛋白的Mr>黄牛胰铁蛋白的Mr>猪胰铁蛋白的Mr,而且均大于马脾铁蛋白(HSF)的Mr。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PAGE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上述4种铁蛋白均由H(heavy chain)和L(light chain)类型的亚基组成,但H和L亚基的相对数量(即H/L亚基数量的比值)有差别。采用肽指纹图谱技术分别鉴定各铁蛋白的H和L亚基。选用变性等电聚焦方法研究发现,上述4种铁蛋白分别由3~6种不同等电点的亚基聚合体组成,说明铁蛋白的H和L亚基之间呈现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不同的聚合体。不同陆生动物胰脏铁蛋白亚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聚合态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特性可能与调控铁蛋白释放铁的速率有关,也与动物对铁的需求和铁解毒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72.
刘志超  胡霞林  刘景富 《色谱》2010,28(5):513-516
以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石英光导纤维作为固相微萃取纤维,建立了一次性固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环境水样中的菲、荧蒽和屈3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实验考察了解吸时间、萃取时间、搅拌速度、盐效应以及样品溶液pH值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优化得到的萃取和解吸条件为: 于60 mL样品溶液中放入两段萃取纤维(1.5 cm)和1.2 g氯化钠,在1200 r/min搅拌速度下萃取60 min,取出萃取纤维并转入120 μL甲醇中密封静置解吸24 h后,取20 μL解吸液进行液相色谱测定。该方法对于菲、荧蒽和屈的检出限分别为0.17、0.17和0.08 μg/L;精密度(以测定0.5 μg/L PAHs标准溶液6次的相对标准偏差计)小于8%;实际样品中3种PAHs的加标回收率为80.0%~107%。该方法快速简便,纤维一次性使用,克服了污染物在纤维上残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采用模板法制备了多孔磁性硅胶微球,用于生物样品中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离纯化。以球形和无定型硅胶为对照,考察了吸附液组成和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小牛胸腺基因组DNA在磁性硅胶固相载体上的提取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0%(W/V)聚乙二醇和2 mol/L氯化钠,洗脱10 m in,DNA的回收率可达80%;采用简单的细胞裂解体系和合适的吸附液组成,磁性微球应用于酿酒酵母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得到了平均长度约为5 kb、A260/A280大于1.77的高纯度DNA片段。  相似文献   
74.
75.
发生在中子星壳层内的丰中子熔合反应对中子星演化以及X射线超级爆等现象均会产生影响。受限于放射性束流强度和反应机制的复杂性,实验数据极其缺乏,难以有效约束理论模型。基于活性靶技术的时间投影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TPC)将工作气体作为反应靶,具备近4$\pi$立体角接受度和三维径迹重建能力,能够实现对反应事件的全记录,显著提高了探测效率,大幅降低了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对束流强度的要求。我们研制了240路信号读出的TPC,并使用放射性束流16N对探测器进行了测试,探索了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反应产物径迹,对反应事件做出更好的筛选,进一步发展了1 024路信号读出TPC,并开展了12C+12C库仑位垒附近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实验,初步实验结果与已有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6.
N‐Heterocyclic carbene (NHC) organocatalysis has been develop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in modern organic synthesis. Versatile activation modes within NHC organocatalysi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ith countless transformations being realized in both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fashion. We would like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n the key progresses achieved within this fiel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numerous excellent reviews have been documented within this area, we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is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the basic reaction modes and typical reaction intermediates.   相似文献   
77.
78.
Catalytic Janus nanosheet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an anion-exchange reaction between heteropolyacids (HPAs) and the modified ionic-liquid (IL) moieties of Janus nanosheets. Their morphology and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EM,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FTIR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studies. Because of their inherent Janus structure, the nanosheets exhibited good amphipathic character with ILs and oil to form a stable ILs-in-oil emulsion. Therefore, these Janus nanosheets can be used as both emulsifiers and catalysts to perform emulsive desulfurization. During this process,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could be easily oxidized and efficiently removed from a model oil. Application of this Janus emulsion brings an efficient, useful, and green procedure to the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desulfurization catalyzed by using HPAs in a conventional two-phase system, the sulfur removal of dibenzothiophene (DBT) achieved in a Janus emulsion system was improved from 68 to 97 % within 1.5 h. Moreover, this emulsion system could be demulsified easily by simple centrifugation to recover both the nanosheets and the ILs. Owing to the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the Janus nanosheets, the sulfur removal efficiency of DBT could still reach 99.9 % after the catalytic nanosheets had been recycled at least six times.  相似文献   
79.
80.
总结了在神光Ⅲ原型激光装置上开展的一系列黑腔物理实验研究,从多个方面研究了黑腔内部等离子体状态和辐射场特性。用真空黑腔能量学研究获得了散射光、辐射温度和不同能段辐射流份额的定标规律,从能量学角度梳理和分析了整个激光黑腔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对黑腔中充入低密度低Z气体抑制了腔壁等离子体运动,明显减少了可能造成靶丸预热的金M带辐射流(1.6~4.4keV)份额。针对黑腔内部不同区域等离子体,研究了光斑区等离子体的运动,分析了其与电子热传导限流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冕区等离子体的运动,分析了不同充气等离子体条件对其的影响;在同一发次实验中同时测量了光斑区与再发射区的辐射流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