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036篇 |
免费 | 12391篇 |
国内免费 | 729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0950篇 |
晶体学 | 658篇 |
力学 | 4757篇 |
综合类 | 310篇 |
数学 | 8199篇 |
物理学 | 288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0篇 |
2023年 | 1603篇 |
2022年 | 2718篇 |
2021年 | 2919篇 |
2020年 | 3108篇 |
2019年 | 2908篇 |
2018年 | 2564篇 |
2017年 | 2335篇 |
2016年 | 3569篇 |
2015年 | 3475篇 |
2014年 | 4137篇 |
2013年 | 5304篇 |
2012年 | 6732篇 |
2011年 | 6731篇 |
2010年 | 4472篇 |
2009年 | 4254篇 |
2008年 | 4595篇 |
2007年 | 4112篇 |
2006年 | 3758篇 |
2005年 | 3133篇 |
2004年 | 2426篇 |
2003年 | 1920篇 |
2002年 | 1754篇 |
2001年 | 1470篇 |
2000年 | 1358篇 |
1999年 | 1533篇 |
1998年 | 1305篇 |
1997年 | 1291篇 |
1996年 | 1294篇 |
1995年 | 1052篇 |
1994年 | 922篇 |
1993年 | 765篇 |
1992年 | 674篇 |
1991年 | 580篇 |
1990年 | 501篇 |
1989年 | 384篇 |
1988年 | 336篇 |
1987年 | 275篇 |
1986年 | 249篇 |
1985年 | 204篇 |
1984年 | 143篇 |
1983年 | 102篇 |
1982年 | 81篇 |
1981年 | 67篇 |
1980年 | 65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30篇 |
1977年 | 40篇 |
1976年 | 30篇 |
1973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L1_0-CoPt薄膜,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对薄膜结构、磁性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优化退火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升温速率,制备出了具有大矫顽力、高矩形比、粗糙度小的垂直各向异性L1_0-CoPt薄膜.实验发现,较高的退火温度有利于克服CoPt薄膜有序化转变所需要的能量,同时适当延长退火时间可以提高CoPt薄膜的扩散系数,从而促使无序相fcc转化为L1_0有序相fct结构.此外,退火过程中减缓升温速率可以有效减小薄膜粗糙度,从而形成平整连续膜.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为快速准确检测球粉板表面缺陷,对球粉板表面光学特性不一致性和缺陷类型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利于有效地解决关键问题;论文提出采用基于模板图片创建矫正模板来解决被测板材表面光学特性变动的均化问题、自适应萃取二值化阈值解决二值化阈值整定问题,以提高软件的执行鲁棒性;通过自定义算法实现了细线型缺陷修补,有效地提高了划痕类缺陷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筛查模型实现了符合缺陷检测精度要求的噪点筛除;通过大量现场实验验证了本系统能够正确高效实现球粉板表面缺陷检测定位标识和面积测量功能,以及达到了目标检测精度;本系统能很好地胜任球粉板在线表面缺陷检测;实验证明检测系统非常高效精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5.
地下铁磁性金属管线受地球原磁场磁化产生磁场会改变原地磁场分布,而形成地磁异常;通过管道几何建模和磁偶极子构造法对管道磁异常进行正演分析;首先利用近似的立方体单元对管道进行几何建模并输出相应的立方体单元体积和中心坐标;然后将立方体单元近似为磁偶极子,使用磁偶极子构造法进行管道磁异常正演;最后研究了距径比,磁倾角,磁偏角,地球场强,管道材料磁化率对管道磁异常正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倍距径比外,同一球面上测点磁异常值接近一致, 且管道磁异常正演结果不受磁倾角,磁偏角和材料磁化率的影响;随着地磁场强度增大,管道磁异常呈线性增大;研究成果将为自主研发高精度磁异常地下管线探测设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飞机驾驶杆LVDT(线性位移差分变压器)传感器信号测试校正在航空测控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针对某型飞机驾驶杆LVDT传感器信号精确调理校正方法;介绍了飞机驾驶杆LVDT传感器原理,分析了AD598 LVDT调理芯片的使用局限,利用最小二乘法设计了精确调理校正方法;基于VC++2010开发环境,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校正源产生模拟激励校正信号,设计了驾驶杆LVDT多通道软件自校正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解调电路的线性度和对称性,克服了AD598常规调理电路的使用局限,从而实现驾驶杆LVDT信号精确检测;理论分析与数值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在液相环境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Multiwfn波函数分析软件,在pbepbe/6-311g(d)基组水平上,计算并分析了叶绿素A的结构、紫外光谱和电子—空穴分布,结果表明:pbepbe/6-311g(d)方法是计算叶绿素A紫外吸收光谱更精确的方法;叶绿素A分子的吡咯环与取代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吡咯环Ⅳ受侧链"尾巴"的影响最大;理论计算的紫外光谱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其中635.71 nm和446.87 nm处的两个吸收峰可认为是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峰;侧链或取代基团在叶绿素A激发过程中是给电子体,卟啉"头"既是电子供体,也是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998.
刘远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34(4):644-648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NaP_3)_n(n=1~5)团簇的几何结构、能隙、电荷分布以及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NaP_3团簇为线型结构,是(NaP_3)_n(n=1~5)团簇中的基本单元,随着n增大,团簇转变为环状结构和空间结构;(NaP_3)_3团簇的能隙出现峰值,表明该团簇较其他团簇有较高的稳定性;(NaP_3)_3团簇中对于高能量区域的态密度是由Na 3s和P 3p轨道贡献,其中在费米附近的能量主要由P 3p轨道贡献,对于低能量区域的态密度主要由Na 3s轨道贡献;(NaP_3)_n(n=1~5)团簇中的Na原子电荷分布均为正值,表明电荷总体上是从Na原子转移到P原子. 相似文献
999.
Protection of iron corrosion by stearic acid and stearic imidazolin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type of stearic imidazoline (IM) inhibitor was prepared using stearic acid (SA) and diethylenetriamine (DETA) as raw materials. The monolayers of IM and SA were assembled on the iron surface.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tearic acid (SA) and stearic imidazoline (IM) on an oxide free iron surface had been studied. The monolayers of IM inhibitor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curves, double layer capacitanc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molecular simulation. The results of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had illustrated that the inhibition efficiency of IM was higher than SA. XPS showed that the IM molecules adsorbed on the iron surface. The molecular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he IM molecules were tilted at an angle on the iron surface. 相似文献
1000.
Jian Shen Huizhong Zeng Zhihong Wang Shengbo Lu Huidong Huang Jingsong Liu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6,252(22):8018-8021
Polycrystalline Pb(Zr0.55Ti0.45)O3 thin film was deposited on Pt/Ti/SiO2/Si(1 0 0) by radio-frequency-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and the writing of charge bits on the surface of PZT thin film was studied by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potential of the negative charge bi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ve ones. When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switching occur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comes even more remarkable. A qualitative model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e asymmetric charge writing.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ernal field in the interface layer, which is near the ferroelectric/electrode interface in ferroelectric film, is likely to be the caus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