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化学   439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46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64篇
物理学   35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Na2CaSiO4∶RE3+(RE=Ce3+,Tb3+,Eu3+) 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三价稀土离子(RE3+=Ce3+, Tb3+, Eu3+)掺杂的Na2CaSiO4(NCS)系列样品,并研究了其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e3+、Tb3+ 和Eu3+掺杂的NSC系列样品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均呈现其特征发射,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发射强度逐渐增大。Ce3+、Tb3+和Eu3+的最佳摩尔分数分别为0.13、0.13和0.12,相应的色坐标分别计算为(0.17, 0.17)、(0.34, 0.58)和(0.66, 0.34),分别为很好的蓝光、绿光和红光。继续增加稀土离子的含量,发射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952.
有序介孔炭的合成及液相有机大分子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有序介孔氧化硅SBA-15和NaY分子筛为硬模板合成了系列有序介孔炭OMC和微孔炭CFY. N2静态吸附测试表明, 所合成的介孔炭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和集中的介孔分布. 以亚甲基蓝为探针分子, 研究其在有序介孔炭OMC和微孔炭CFY上的吸附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有序介孔炭中大于3.5 nm的大介孔孔容是决定亚甲基蓝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的关键因素. 吸附动力学理论研究表明, 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亚甲基蓝分子在介孔炭上吸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953.
以平板转化法研究了枯草杆菌在液体基本培养基 (MM)及LB中培养时通过DNA释放和感受态建立进行的细胞间自然转化 .结果表明 ,该菌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培养时均可在对数生长期向培养液中主动分泌有生物活性的DNA ,且细胞间接触有利于转化过程的进行 ,暗示在本实验条件下DNA供体细胞可能具有某种主动功能 .对感受态建立的研究表明 ,不仅是MM培养物 ,而且通常被认为不能形成自然感受态的LB培养物 ,当涂布于MM选择平板后均可利用细胞分泌或提取的DNA进行自然转化 ,其转化高峰均出现在对数生长末期 ,转化频率分别可达到 3× 10 -3 和 1.9× 10 -6.  相似文献   
954.
陶瓷润滑油添加剂对镀铬缸套磨损自修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将羟基硅酸铝类陶瓷润滑油添加剂长时间(26万公里)作用后的实际发动机缸套解体,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俄歇微探针以及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等对其摩擦表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该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陶瓷添加剂表现出明显的磨损自修复功能,可以很好地覆盖和修补缸套表面原有的裂纹,显著降低缸套表面的粗糙度,改善缸套的润滑性能;摩擦表面生成由富C层和过渡层组成、厚度250—450nm左右且分布不均匀的修复改性层,初步推测其中富C层为类金刚石结构;该陶瓷添加剂本身并不参与修复改性层的构建,但能够发挥关键而复杂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55.
结合材料的破坏通常都是从界面或其附近发生的,但界面破坏的机理及其评价准则尚未十分清楚.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以对结合材料的界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获得结合材料的界面应力和界面破坏之间的关系.界面破坏可以分为奇异应力场作用下的破坏,和界面应力集中引起的破坏两种.虽然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采用了高度简化的界面模型,但对界面破坏过程的模拟,仍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结合材料界面破坏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分别模拟远场作用下界面上存在初始裂纹和界面附近存在初始裂纹两种情况下的界面破坏,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提出了一个结合材料界面破坏的准则.  相似文献   
956.
采用密度法研究了在278.15—318.15 K(间隔10 K)下树胶醛糖+HCl+水三元溶液的密度、树胶醛糖在盐酸(0.2—2.1087 mol/kg)中的表观摩尔体积VΦ,A、标准表观摩尔体积VΦ,A0和树胶醛糖与HCl的体积相互作用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树胶醛糖在盐酸中的VΦ,A和VΦ,A0均随HCl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 在一定温度下, 树胶醛糖从纯水到盐酸水溶液的标准转移表观摩尔体积均为正值, 且随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所测温度范围内, 树胶醛糖在盐酸中的VΦ,A0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可表示为VΦ,A0=b0+b1(T-273.15)0.84. 树胶醛糖与HCl对体积相互作用参数VEN大于零, 但数值很小且对温度变化不甚敏感.  相似文献   
957.
电子束重复增量扫描曝光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电子束重复增量扫描曝光技术新概念,对吸收能量密度与深度和曝光剂量之间的关系、溶解速度与吸收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溶解速度随曝光剂量增加而增大。以此为依据,在SDS-3型电子束曝光机上采用20 keV能量的电子束对570 nm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了7次重复增量扫描曝光实验,得到了轮廓清晰的梯锥和圆锥3维结构,证明了电子束重复增量扫描曝光技术的可行性,为电子束加工3维结构提供了新工艺。  相似文献   
958.
 采用低压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用溴乙烷、氢气制备了掺溴的非晶碳梯度薄膜。通过样品的XPS能谱分析研究了薄膜沉积速率与氢气流量、溴元素原子分数与溴乙烷流量以及溴元素原子分数与刻蚀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溴乙烷流量、刻蚀时间对薄膜的主要键态含量、C元素sp2/sp3键态杂化比和薄膜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沉积速率随氢气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溴元素含量随溴乙烷流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刻蚀时间越长,溴乙烷流量越小,薄膜越硬  相似文献   
959.
研究发现稀土卤化物与一些金属卤化物所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1,2]。为了寻找这类新化合物及其它们的形成机理,文献研究了稀土卤化物与碱金属卤化物在盐酸介质中的相化学关系,且发现了新物相化合物Cs5EuCl8·14H2O和Cs2EuCl5·4H2O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3~5]。为比较过  相似文献   
960.
A new ionic compound {[2-(3′-pyridyl)benzimidazoleH2]2+·[SbCl4]-·Cl-}4 was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thermal reaction of o-diaminobenzene, nicotinic acid with SbCl3 in 1∶1 HCl solution.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chemical analysis,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 patterns. Th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n with a=2.107 9(4) nm, b=1.482 0(3) nm, c=2.113 4(4) nm, β=93.44(3)°, Z=4, V=6.590(2) nm3, Dc=2.001 g·cm-3, μ=2.480 mm-1, F(000)=3840, R1=0.0468, wR2=0.1163. Th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 four chlorines coordinated to the antimony atom forms a distorted triangle bipyramid configuration together with the lone electron pair on the Sb atom. The [SbCl4]- to 2-(3′-pyridyl)benzimidazole cation and Cl- by weak interaction forms the ionic crystal.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title compound ha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CDC: 2838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