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1篇
  免费   2359篇
  国内免费   4653篇
化学   8208篇
晶体学   555篇
力学   866篇
综合类   692篇
数学   1690篇
物理学   592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384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548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544篇
  2014年   680篇
  2013年   934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981篇
  2010年   946篇
  2009年   1051篇
  2008年   1163篇
  2007年   1116篇
  2006年   1011篇
  2005年   859篇
  2004年   685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582篇
  2001年   599篇
  2000年   617篇
  1999年   391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8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用直接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羧基丁苯-纳米氧化硅杂化胶乳,经喷雾干燥得到的羧基丁苯-纳米氧化硅复合粉末通过本体-悬浮聚合和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抗冲聚苯乙烯.结果表明,本体/悬浮聚合法中预聚转化率的控制与复合粉末的加入量有关,当加入的复合粉末的质量分数为0.05时,冲击强度可提高5倍,也高于熔融共混法所制备的改性聚苯乙烯.本体/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改性聚苯乙烯的热分解温度(Td)高于熔融共混法改性的,且Td随复合粉末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改性聚苯乙烯的刚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对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72.
利用SAC/SAC-CI方法,使用D95++、6-311++g及cc-PVTZ等基组,对BH分子的基态(X1撞+)、第一简并激发态(A1装)及第二激发态(B1撞+)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对三个基组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cc-PVTZ基组为三个基组中的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cc-PVTZ基组,利用SAC的GSUM(groupsumofoperators)方法对基态(X1撞+),SAC-CI的GSUM方法对激发态(A1装和B1撞+)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从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基态(X1撞+)、第一简并的激发态(A1装)和第二激发态(B1撞+)相对应的光谱常数(Be、琢e、棕e和棕e字e),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一致.其中基态、第一激发态与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873.
 合成了四种金属铜(Ⅱ)-四氮配合物,并用初始速率法研究了25 ℃时四种配合物催化H2O2氧化偶合2,6-二甲基苯酚生成3,3′,5,5′-四甲基联苯二醌反应的动力学. 结果表明此偶合反应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催化动力学,并由此获得了反应在不同配合物和不同pH值情况下的动力学参数k2和Km.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铜配合物其催化活性有不同的最适pH,具有较好电子共轭效应和合适刚柔性结构的铜配合物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对此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研究发现,铜配合物的一级酸式电离中间物种是反应的主要催化活性物种. 质谱分析表明,此类铜配合物都能催化2,6-二甲基苯酚进行C-O偶合反应生成不同聚合度的高分子.  相似文献   
874.
La2O3助剂对Co/AC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改变稀土助剂La2O3的负载量,考察了La2O3助剂对活性炭负载Co基催化剂(Co/AC)上费-托合成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 SEM, TPR和CO-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La2O3的加入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产物中甲烷的选择性. 对于15%Co/AC催化剂,加入少量的La2O3(w(La)=0.7%~1.7%)可使CO转化率从27%升高到56%, 甲烷选择性从16.5%下降到7.8%,C5+选择性从55.4%升高到74.7%; 但加入过多的La2O3(w(La)=8.1%~12.4%)时,甲烷选择性反而升高. XRD和SEM结果表明, La2O3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中Co的分散度. TPR和CO-TPD结果表明, La2O3与Co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使催化剂的还原度下降,尤其是La2O3负载量高的催化剂还原度下降更加明显,导致Co/AC催化剂上CO的高温吸附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75.
新型三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 系统研究了40个新型三唑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在CoMFA研究中, 研究了两种药效构象对模型的影响, 并考察了网格点步长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在CoMSIA研究中, 系统考察了各种分子场组合、网格点步长和衰减因子对模型统计结果的影响, 发现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受体场的组合得到最佳模型. 所建立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叉相关系数q2值分别为0.718和0.655, 并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CoMFA和CoMSIA模型的三维等值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中苯环上各位置取代基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76.
阚玉和  朱玉兰  侯丽梅  苏忠民 《化学学报》2005,63(14):1263-1268
以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B3LYP方法通过电子结构计算研究了含氯不对称配体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AlQ(ClQ)2的吸收和发射光谱性质. 计算表明, 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结构变化主要集中在单一含氯配体中, 与mer-AlQ3相比, 前线占有轨道离域程度变大而未占据轨道则定域化程度提高. 最大吸收主要来自配体内电荷转移跃迁, 电荷从苯酚环和氯向含氮的吡啶环跃迁. 电子陷入态计算表明, 抽取电子能量比AlQ3相应值略大, 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77.
仿生支撑液膜法制备硫化锌自组装纳米球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冬梅  吴庆生  朱勇  丁亚平 《化学学报》2005,63(16):1479-1482
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化学仿生方法——载体支撑液膜法制备ZnS纳米球链. 常温常压条件下, 利用含邻菲罗啉载体的支撑液膜(SLM)反应体系选择性传输Zn2+至膜另一侧, 在SLM模板作用下, 控制结晶位点, 定向结合阴离子, 加上局部过饱和及界面成核的影响, 成功制备出由8~30 nm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直径范围为250~300 nm ZnS球链. 由XRD和TEM的结果显示, 其结构为立方闪锌矿, 晶格常数为α=0.5390 nm. 本文还对其荧光性质及产物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8.
微乳中纳米胶囊的复凝聚法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O/W型APG微乳液模板上, 以明胶和阿拉伯树胶作为包裹材料, 用复凝聚的方法制备纳米胶囊, 对影响纳米胶囊的合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用粒度仪测定产物的粒径及其分布, 用透射电镜观察产物的形貌. 结果表明, 用复凝聚法在微乳中合成了粒度均匀、粒径30~100 nm的球性纳米胶囊. 考察了微乳液的组成、高分子的浓度和复凝聚的条件对纳米胶囊性质的影响. 纳米胶囊对氯氰菊酯的包裹率较高, 在60%以上. 本方法条件温和, 操作简单, 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胶囊合成技术.  相似文献   
879.
利用丙氨酸和2,5-二羟基苯甲醛所形成的亚胺叶立德与C60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 合成并分离、纯化制备了一种新的C60吡咯烷衍生物: 2-(2-5-二羟基苯基)-5-甲基-2,5-二氢吡咯并[3,4]富勒烯. 通过1H NMR, FT-IR, UV-vis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研究了体系的电化学和荧光性质. 采用密度泛函的方法, 在B3LYP/6-31G水平上对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 得到稳定的几何构型; 运用INDO/S方法计算了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计算结果434.2 nm与实验值432.0 nm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0.
Au2、Au3小团族分子的结构和势能函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子团簇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是当今物理学和材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过渡金属团簇特别是Au团簇,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反应、材料吸附[1-2]和光的吸收中[3]。近年来,人们用不同的理论方法研究金原子团簇。H儯kkinen等人利用GGA方法研究了中性和阴离Au2-10团簇的性质[4];Bravo-P啨rez等人采用从头计算的HF和post-HF方法研究Au2-Au6小团簇[5],这些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比,相差较大。由于金团簇电子结构的复杂性,对Au体系考虑旋—轨耦合和电子相关效应是很重要的,这种计算的不确定性对Au的影响比IB簇的其它金属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