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5篇
  免费   2009篇
  国内免费   2852篇
化学   11712篇
晶体学   350篇
力学   578篇
综合类   456篇
数学   1854篇
物理学   478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501篇
  2021年   677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508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764篇
  2013年   1067篇
  2012年   1110篇
  2011年   1223篇
  2010年   1028篇
  2009年   917篇
  2008年   1242篇
  2007年   1118篇
  2006年   1111篇
  2005年   960篇
  2004年   745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86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92.
利用C2-对称的双胺双膦钌(Ⅱ)配合物RuCl2(P2N2H4)为催化剂,研究了苯乙酮的氢转移还原反应。在苯乙酮、钌配合物和异丙氧基钾的摩尔比为200:1:12的条件下,于65℃反应2h后,苯乙酮的转化率高达99%。讨论了苯乙酮的氢转移氢化机理。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合成了7, 8, 17, 18-四溴-5, 10, 15, 20-四苯基-21, 23(H)-卟啉(H~2TPPBr~4)及其金属配合物MTPPBr~4[M=Cu(II), Ni(II), Co(II)和Zn(II)]。测定了它们的可见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 用四轨道模型(Four Orbital Model)计算了MTPPBr~4的相对前线轨道, 并解释了配合物的可见紫外光谱及电化学性质。测定了NiTPPBr~4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c, a=2.6077(7),b=1.0414(4), c=1.9312(3)nm, β=137.1(7)°, Z=4, 最后偏离因子R=0.067, 晶体结构直接证明了卟啉亲电溴化反应具有区域选择性, 四个溴分布在相对两个吡咯环上。  相似文献   
994.
A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the electro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actions of dsDNA with a drug, under conditions that both agents are dissolved in the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and both are electroactive. Normal pulse, square wave, differential pulse, and cyclic voltammetries were employed in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drug and dsDNA oxidation signals at carbon electrodes. UV–Vis spectroscopy was used as a non-electrochemical method to support the electroanalytical data. An anticancer drug, C-1311 (5-diethylaminoethyl-amino-8-hydroxyimidazoacridinone), has been selected for the examination. Normal pulse voltammetry wa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showing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employed neither dsDNA nor the drug were adsorbed at the electrode surfac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well-defined dsDNA voltammetric signal (guanine peak) are: rigorous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urity in the cell and appropriate purity of DNA. An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re were two mod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1311 and dsDNA: by intercalation and electrostatically. In the presence of excess NaCl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deteriorate. The binding constants (K 1 and K 2, respectively) and the number (n) of nucleic base pairs (bp) and the number (m) of phosphate groups (pg) interacting with one molecule of drug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strong interactions (intercalation) the values of the binding constant, K 1, and the binding-site size, n, equal 3.7 × 104 M−1 and 2.1, respectively. For the weak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the K 2 and m parameters equal 0.28 × 104 M−1 and 4.7. The intercalation process is rather slow and its rate (the conditions of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was estimated to equal 7 × 10−4 s−1.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f both interacting agents was very useful in the study. Figure Intercalation of C-1311 into a dsDNA fragment  相似文献   
995.
氨基甲基苯甲酸;联苯四甲酸;合成;偶联;重氮盐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采用超声波技术合成了水合氧化钉/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Ru-MWNTs)前驱物,在150℃下热处理15 h后得到Ru-MWNTs.采用XRD及TEM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钌以无定型态比较均匀地沉积在MWNTs上.在1.0 mol·L-1H2SO4电解液中对Ru-MWNTs复合电极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其比容量为100 F·g-1,是MWNTs的6倍(MWNTs的比容量为15.5 F·g-1);本文还采用交流阻抗方法来分析频率与电容的关系,比较分析了MWNTs和复合材料的孔结构,表明在MWNTs中复合少量的水合氧化钌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充、放电速度.  相似文献   
997.
13X分子筛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合成的13X型分子筛为吸附剂,研究了水中Pb2 、Cd2 和Cu2 在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讨论了Pb2 、Cd2 和Cu2 共存条件下的竞争吸附,并考察了水中存在的Na 、Mg2 、Ca2 等离子对分子筛吸附去除重金属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3X分子筛对Pb2 、Cd2 和Cu2 3种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7mmol/L、2.0mmol/L和1.78mmol/L.在竞争吸附条件下,13X分子筛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依次为pb2 >Cd2 >Cu2 .水中存在的Na 、Mg2 、Ca2 等对分子筛吸附重金属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Ca2 对Cu2 在分子筛上的去除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8.
钛氧化物具有3种物相:锐钛矿、板钛矿和金红石,其中,锐钛矿和板钛矿为室温稳定相.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会向热力学更稳定的金红石相转变。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是热力学亚稳定相向稳定相的转变,由于这种相变过程不存在平衡温度.分析研究其相变过程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化妆品中的12种磺胺抗生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和辉  王萍  李洁 《色谱》2007,25(2):238-240
建立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测定化妆品中12种常见的磺胺抗生素(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醋酰、磺胺甲基异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异唑、磺胺噻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硝苯)的方法。采用Acquity UPLCTM BEHC C18 色谱柱(50 mm×2.1 mm, 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的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样品经提取、反萃取后,用UPLC-PDA进行分析检测,结合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检测波长268 nm。12种磺胺的检出限(S/N=3)均为1 μg/g,定量下限(S/N=10)为2~3 μg/g,在1~25 mg/L(磺胺硝苯为0.5~12.5 mg/L)范围内,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添加水平为40, 8 μg(磺胺硝苯为20, 4 μg)时,12种磺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8%~98.1%和80.1%~96.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6)。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分离效果好,速度快,能够满足检测化妆品中12种常见的磺胺抗生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采用超声波技术合成了水合氧化钌/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Ru-MWNTs)前驱物,在150 ℃下热处理15 h后得到Ru-MWNTs。采用XRD及TEM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钌以无定型态比较均匀地沉积在MWNTs上。在1.0 mol·L-1 H2SO4电解液中对Ru-MWNTs复合电极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其比容量为100 F·g-1,是MWNTs的6倍(MWNTs的比容量为15.5 F·g-1);本文还采用交流阻抗方法来分析频率与电容的关系,比较分析了MWNTs和复合材料的孔结构,表明在MWNTs中复合少量的水合氧化钌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充、放电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