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5篇
  免费   2009篇
  国内免费   2852篇
化学   11732篇
晶体学   350篇
力学   578篇
综合类   456篇
数学   1854篇
物理学   478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677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508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764篇
  2013年   1067篇
  2012年   1110篇
  2011年   1223篇
  2010年   1028篇
  2009年   917篇
  2008年   1242篇
  2007年   1118篇
  2006年   1111篇
  2005年   960篇
  2004年   745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86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51.
以二氰胺钠[Na(dca)]和4-(1-咪唑基)苯胺(L)为共配体分别与锰盐和钴盐反应合成了2种新的配合物:零维[Mn(L)2(dca)2(H2O)2] (1)和二维[Co(L)2(dca)](dca)0.5(ClO4)0.5·1.5H2O·MeOH (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晶体属于正交晶系,Cmcm空间群。配合物1是1个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锰(Ⅱ)离子与分别来自2个dca和2个L配体的4个氮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几何,L和dca均为单齿配位;配合物2是由混合桥dca和L组装成的二维配位聚合物网状结构,相邻的二维网以面对面方式堆积,沿c轴方向形成一维孔道,里面填充着未配位的反离子和溶剂分子。  相似文献   
952.
稀土金属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Eu(Ⅲ)、Pr(Ⅲ)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Eu(Ⅲ)和Pr(Ⅲ)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HSA与Eu(Ⅲ)、Pr(Ⅲ)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Eu(Ⅲ)、Pr(Ⅲ)对HAS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荧光猝灭图表明:Eu3+和Pr3+在HSA分子中至少有两类结合位点,Eu3+与HSA形成2.76∶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lgK分别为12.03和9.05;Pr3+与HSA形成2.2∶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lgK分别为9.89和6.97。同时用圆二色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 Eu(Ⅲ)和Pr(Ⅲ)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苯基氨基硫脲缩合反应生成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氨基苯硫脲{1-[4-(dimethylamino)ben- zylidene]-4-phenylthiosemicarbazide}, 并从溶液中析出手性晶体. 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谱、质谱和X射线衍射测定其组成和结构. 晶体属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a=0.77038(14) nm, b=1.1428(2) nm, c=1.6726(3) nm, V=1.4726(5) nm3, Z=4, Dc=1.346 g/cm3, F(000)=632, μ=0.219 mm-1, 可观测点精修最终偏离因子: R=0.0407, wR=0.1157.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固态圆二色谱表明化合物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单一对映体的手性堆积.  相似文献   
954.
纳米Bi2Sn2O7的微乳液法制备与表征;纳米;Bi2Sn2O7;微乳液法  相似文献   
955.
谭炳炎  郑琳  冯翔 《分析测试学报》2006,25(2):90-92,9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和血液中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能同时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多巴胺(DA)、高香草酸(HAV)、5-羟色胺(5-HT),并能和内标3,4-二羟卞胺(DHBA)分离良好。本方法快速、简便,回收率为92%-105%,线性范围2.8-680ng/mL,检出限为0.05ng(S/N=3)。本方法已应用在服用中药的大鼠下丘脑组织及血液的测定中,数据显示,本法能满足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956.
系列羟基苯基卟啉化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照紫外光谱的变化分析了5种卟啉周边羟基的数目、位置及其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利用控制卟啉周边取代基的数目、对称性及选择溶剂可获得不同强度的荧光物质.  相似文献   
957.
合成了水溶性很好的5,3',5'-三磺酸基-2,3,4,4'-四羟基脱氧安息香三钠盐(TTDB), 采用IR、 UV、 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使用荧光光谱法检测了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 5,3',5'-三磺酸基-2,3,4,4'-四羟基脱氧安息香三钠盐[C14H17Na3O18S3]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C2/c, a=1.422 3(4) nm, b=2.432 7(8) nm, c=1.359 6(4) nm, α=90°, β=113.044(5)°, γ=90°, Z=8, V=4.329(2) nm3, Dc=1.925 Mg/m3, F(000)=2 568, Mr=627.43, R1=0.095 0, wR2=0.264 8. TTDB的抗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优于其相应的脱氧安息香THDB, 前者清除羟基自由基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47.3 μmol/L, 而后者的EC50则为53.1 μmol/L. 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THDB和TTDB的氧化还原过程有所差异, 前者负扫时在-1.016和-1.228 V处出现两个还原峰, 正扫时在0.219 V处出现一个氧化峰, 但后者负扫时仅在-0.999 V出现一个还原峰, 正扫时在0.193 V出现一个氧化峰.  相似文献   
958.
微波辅助萃取新鲜芦荟叶中芦荟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应用密闭微波萃取装置对芦荟中的有效成分芦荟甙进行了微波萃取研究,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波萃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不同萃取剂、溶剂浓度、萃取时间和微波功率等对提取率的影响.在萃取剂为乙醇-水体系,溶剂(乙醇)体积分数为70%、萃取时间为4min及微波功率为340W的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与索氏提取及超声波萃取法相比,本法具有萃取速度快、提取率高及溶剂用量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959.
采用3-羟基丁酸酯-3-羟基戊酸酯的共聚物(PHBV)与磷酸三钙(TCP)、羟基磷灰石(HA)、生物活性玻璃(BG)等进行复合,获得了性能优良的生物活性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骨修复材料.研究和比较了3种复合材料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中发生的生物矿化反应,对比了反应前后因矿化物的形成导致的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通过检测反应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对不同材料的矿化过程和生物活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种复合材料在模拟生理溶液中发生生物矿化的过程和程度不同,其中PHBV/BG的生物活性反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60.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