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42篇
  免费   13777篇
  国内免费   21187篇
化学   52710篇
晶体学   2634篇
力学   4841篇
综合类   2265篇
数学   10623篇
物理学   33033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874篇
  2022年   2392篇
  2021年   2511篇
  2020年   2539篇
  2019年   2562篇
  2018年   2310篇
  2017年   3208篇
  2016年   2742篇
  2015年   3633篇
  2014年   4450篇
  2013年   5839篇
  2012年   6104篇
  2011年   6440篇
  2010年   6066篇
  2009年   6086篇
  2008年   6777篇
  2007年   6059篇
  2006年   5889篇
  2005年   5032篇
  2004年   3791篇
  2003年   2781篇
  2002年   2711篇
  2001年   2697篇
  2000年   2717篇
  1999年   1693篇
  1998年   988篇
  1997年   823篇
  1996年   740篇
  1995年   669篇
  1994年   729篇
  1993年   629篇
  1992年   539篇
  1991年   405篇
  1990年   391篇
  1989年   398篇
  1988年   320篇
  1987年   255篇
  1986年   217篇
  1985年   169篇
  1984年   131篇
  1983年   148篇
  1982年   125篇
  1981年   89篇
  1980年   71篇
  1979年   68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18篇
  1971年   19篇
  1959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低维硅锗材料是制备纳米电子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是研发高效率、低能耗和超高速新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材料之一,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密度泛函紧束缚方法分别对厚度相同、宽度在0.272 nm~0.554 nm之间的硅纳米线和宽度在0.283 nm~0.567 nm之间的锗纳米线的原子排布和电荷分布进行了计算研究。硅、锗纳米线宽度的改变使原子排布,纳米线的原子间键长和键角发生明显改变。纳米线表层结构的改变对各层内的电荷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纳米线中各原子的电荷转移量与该原子在表层内的位置相关。纳米线的尺寸和表层内原子排列结构对体系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Cao  Xiangyang  Zhang  Chenghui  Zhao  Daduan  Li  Yan 《Nonlinear dynamics》2022,107(4):3557-3572
Nonlinear Dynamics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uaranteed cost positive consensus for 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MASs) with multiple time-varying delays and switching topologies. First,...  相似文献   
14.
研究桉树控制授粉后目标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是探索其基因重组规律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数量统计分析精度往往不高,而DNA分析的专业要求高,且费时费力。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研究不同基因型桉树杂交种、亲本及杂交种与亲本间近红外光谱信息的关系,探索NIRs用于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判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控制授粉的桉树亲本及其杂交F1代材料为对象,每种基因型从各自田间试验分别选取10个单株,采集树冠中上部新鲜健康叶片。用手持式近红外仪Phazir Rx(1624)采集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叶片的NIRs信息。每单株选10片完全生理成熟的健康叶片,避开叶脉扫描其正面光谱5次,以50条NIRs信息的均值代表单个叶片的NIRs信息,最终每个基因型获得10条NIRs信息。对原始NIRs采用二阶多项式S.G一阶导数预处理。预处理后的NIRs用于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桉树杂交亲本和子代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直观展示不同基因型的分类情况。然后运用簇类独立软模式(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两种有监督的判别模式验证NIRs用于桉树杂交种与其亲本树种的分类判别效果。PCA结果显示,不同的亲本间、杂交种间及杂交种与亲本间样本的主因子得分可以清晰地将各基因型分开。SIMCA模式判别分析中,桉树杂交种样本到亲本PCA模型的样本距离显示,待判别样本能够形成单独的聚类,且能直观反映两者的遗传相似。PLS-DA判别结果显示,桉树杂交亲本的PLS模型能通过预测其杂交子代的响应变量将其与亲本准确分开。结果表明,桉树叶片的NIRs信息可以准确地反映桉树杂交子代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NIRs判别模型可以准确地将各种基因型予以区分。因此,NIRs信息不仅可用于桉树杂交种和纯种的定性判别,还可以分析桉树基因重组过程中加性遗传效应的大小,从而为桉树遗传基础分析及其育种改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UJ24型电位差计使用时出现的故障,可以利用数字万用表排查故障,提出排查方案,进行维修与调节,使它尽快恢复到最佳工作状态,这样既节省厂家的维修时间又节省学校的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17.
汪已琳  任哲  赵志然  张威 《人工晶体学报》2018,47(12):2659-2662
本文对减压扩散机理及高阻密栅技术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就设备及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减压扩散高方阻工艺及密栅匹配技术电池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以下结论:(1)减压扩散在工艺优化后,方阻均匀性得到大幅改善,达到3;以内.(2)减压扩散电池效率完全可达到常规产线的水平,且在高阻密栅方面更有优势,可有效提升太阳电池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王海军 《高分子科学》2015,33(6):823-829
The effects of PEA on the γ-phase PVDF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EA within the pre-existing γ-phase PVDF spherul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infrared spectroscopy(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γ-phase PVDF spherulites consist of the lamellae exhibiting a highly curved scroll-like morphology and develop preferentially in PEA-rich blend. With increasing PEA concentration, the scroll diameter increases and the scrolls are better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PEA crystallizes first in the interspherulitic region and transcrystalline layer develops. Subsequently, the transcrystalline layer of PEA continues to grow within the γ-phase PVDF spherulites, e.g., in the region between the scrolls, until impinging on other PEA transcrystalline layers or spherulites. The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PEA crystals in the intraspherulitic region of γ-phase PVDF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ntent of PEA, but a negative one with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γ-phase PVDF.  相似文献   
19.
针对智能化柔性制造过程存在的再制造过程,对中小型设备生产车间及其仓储转运的模型构建、分析方法、以及参量相关性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建设周期、合理化投资成本、以及优化生产流程,建立了考虑非结构性的多级生产流程的数学模型,以完成度、完工时间和调度频次为目标函数分析生产要素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再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制造单元中,生产要素为非线性相关,个别要素具备对称性,为实际工况中的生产改进及优化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A photoluminescent bimetallic cluster [Ag10Cu6(bdppthi)2(C≡CPh)12(MeOH)2(H2O)](ClO4)4 ( 1 , bdppthi=N,N’-bis(diphenylphosphanylmethyl)-tetrahydroimidazole} was synthesized from the PNNP type ligand bdppthi generated in-situ. Upon excitation at 365 nm, 1 exhibited strong phosphorescent emission at 630 nm, which was selectively quenched by NH3 in air or water. The sensing of NH3 was rapid and recoverable, with detection limits of 53 ppm (v/v) in N2 and 21 μmol/L (0.36 ppm, w/w) for NH3 ⋅ H2O in water. Cluster 1 could potentially serve as a bifunctional chemical sensor for the efficient detection of ammonia in waste-gas and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