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90篇 |
免费 | 11364篇 |
国内免费 | 1497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5129篇 |
晶体学 | 2333篇 |
力学 | 4543篇 |
综合类 | 2144篇 |
数学 | 8117篇 |
物理学 | 267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8篇 |
2024年 | 1039篇 |
2023年 | 1223篇 |
2022年 | 2108篇 |
2021年 | 2021篇 |
2020年 | 1957篇 |
2019年 | 1928篇 |
2018年 | 1762篇 |
2017年 | 2485篇 |
2016年 | 1761篇 |
2015年 | 2577篇 |
2014年 | 3148篇 |
2013年 | 4161篇 |
2012年 | 3848篇 |
2011年 | 4051篇 |
2010年 | 4226篇 |
2009年 | 4427篇 |
2008年 | 4978篇 |
2007年 | 4387篇 |
2006年 | 4353篇 |
2005年 | 3812篇 |
2004年 | 2897篇 |
2003年 | 2114篇 |
2002年 | 2058篇 |
2001年 | 2116篇 |
2000年 | 2207篇 |
1999年 | 1245篇 |
1998年 | 675篇 |
1997年 | 535篇 |
1996年 | 497篇 |
1995年 | 433篇 |
1994年 | 511篇 |
1993年 | 466篇 |
1992年 | 405篇 |
1991年 | 288篇 |
1990年 | 281篇 |
1989年 | 325篇 |
1988年 | 256篇 |
1987年 | 206篇 |
1986年 | 159篇 |
1985年 | 125篇 |
1984年 | 121篇 |
1983年 | 134篇 |
1982年 | 112篇 |
1981年 | 93篇 |
1980年 | 71篇 |
1979年 | 63篇 |
1978年 | 24篇 |
1971年 | 16篇 |
1959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994.
合成了2 ′,3′和4′-硼酸基苯甲醛-7-(8-羟基-5-磺酸基)喹啉腙衍生物(化合物1~3),研究了硼酸基团取代位置对主体分子识别金属离子客体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主体分子与Pb2+结合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pH=7.0的KH2 PO4 -NaOH缓冲溶液中,3种腙衍生物对Pb2+均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主客体分子间形成1∶1型的发光配合物.其中邻位取代的化合物1与Pb2+的结合能力比化合物2和3强,配合物1-P2+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77 nm,稳定常数为1.1 ×103 L/mol.其它金属离子如Cu2+,Mn2+,Mg2+,Fe2+,Ca2+,C02+,Ni2+,Hg2+,Cd2+和Ag+等对主体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较小.同时,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p2+浓度在0.36~ 10 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6(n=16),检出限为0.23 μmol/L.将此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Pb2+的测定,回收率为92%~108%. 相似文献
995.
多壁碳纳米管和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检测猪尿液中莱克多巴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热聚合技术,分别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s)和分子印迹膜(MIM)修饰丝网印刷电极(SPE),与多壁碳纳米管和非分子印迹膜(NIM)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组合在一起,并将其组合的丝网印刷电极通过电极插口与便携式电导仪相连接,组装成检测莱克多巴胺残留的电导型传感器,优化检测条件,并建立了检测莱克多巴胺的标准曲线,测试了实际猪尿样中莱克多巴胺的含量.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该分子印迹膜的表征结构.结果表明,在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膜表面形成了大量印迹微孔.本传感器装置检测莱克多巴胺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检出限为0.033 mg/L,线性范围为0.33~8.0 mg/L,基于猪尿样的检测回收率达到91%~98%,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96.
997.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稻基质中阿维菌素残留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水稻基质中阿维菌素残留量,考察了基质效应,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稻田土、稻壳、糙米和稻杆经乙腈振荡提取,稻田水经乙酸乙酯液液分配提取后,用C18固相萃取小柱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采用UPLC-MS/MS正离子扫描测定残留的阿维菌素.稻田土、稻田水和糙米的3种添加浓度(1.0,10.0和100 μg/kg或μg/L)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7%,相对标准偏差为4.7%~13.6%.稻壳和稻杆的2档添加浓度(10.0和100 μg/kg)的平均回收率为90%和103%,相对标准偏差为8.4%~12.9%.本方法在稻田水、糙米和稻田土中的检出限为0.3μg/kg在稻壳和稻杆中检出限为3.0 μg/kg,低于欧盟和日本在稻米中制定的阿维菌素最大残留限量值.阿维菌素在2.0~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 相似文献
998.
999.
本文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研究了甘氨酸在金与银基底表面的吸附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甘氨酸分子以COO-的不对称形式吸附于金电极表面,且NH2也是其可能的吸附位点;而在银电极表面,则主要是通过COO-的对称形式而吸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电极电位与溶液酸碱性对吸附于粗糙化银电极表面甘氨酸分子吸附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氨酸分子中去质子化羧基的吸附作用受电位影响较小,而电位对-NH3+吸附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另一方面,溶液pH值对银电极表面的甘氨酸分子吸附行为的影响也较为显著。随着溶液酸性减小羧基倾向于相对于电极表面平行吸附。这是由于随着溶液碱性增大氨基质子化程度的减小,有利于氨基在银电极表面吸附。这将改变分子的吸附构型使其更接近于电极表面。这些变化主要出现在pH值大于10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水热法,以3,5-二氯水杨醛-2-吡啶甲酰腙为配体(H2L1)合成了它的Mn(Ⅱ)配合物.结合元素分析仪、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为[ Mn4(L1)4(DMF)4].进行了仿SOD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Mn(Ⅱ)配合物是一个具有SOD活性的仿酶,IC50值为0.53μM,其活性是天然SOD活性的1.2%,适合做模拟酶.初步探讨了Mn(Ⅱ)配合物清除O2-·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