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7篇
  免费   1163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化学   6251篇
晶体学   127篇
力学   345篇
综合类   120篇
数学   874篇
物理学   232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646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539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585篇
  2007年   498篇
  2006年   481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347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2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 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 结果表明: 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 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 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 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 从O―O键长看, 当金团簇带负电时, O―O键长较长, 中性团簇次之, 正电团簇中O―O键长较短, 因而O2活化程度依次减弱. 电荷布居分析表明, Au团簇带负电时, O与O2得电子数较中性团簇多, 而团簇带正电时, 得电子数较少. 差分电荷密度(CDD)表明, O2与Au团簇作用时, 金团簇失电子, O2的π*轨道得电子, 使O―O键活化. O2在Au19-团簇上解离反应活化能为1.33 eV, 较中性团簇低0.53 eV; 而在Au19+上活化能为2.27 eV, 较中性团簇高0.41 eV, 这与O2在不同电性Au19团簇O―O键活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2.
含六重氢键寡聚芳酰胺双分子链在没有相应互补链的情况下, 其中一条链发生自组装. 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实验手段, 对其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在1,2-二氯乙烷中随温度升高在紫外区吸收发生蓝移, 说明酰胺自组装体部分解聚. 该分子链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都能发生自组装, 并随极性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形貌. 如在甲苯中呈网状结构, 在极性相对较弱的二氯甲烷和环己烷的混合溶剂中为不规则的蜂窝状结构, 而在三氯甲烷和甲醇组成的极性混合溶剂中则组装成稳定的实心微球, 其直径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 通过在乙腈中的降温过程, 观察到组装体形貌由管状纤维向实心球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3.
吴晓静  代云  张楠  李静 《物理化学学报》2011,27(11):2535-2540
研究了CaCl2、LiCl和Ca(NO3)2在甲醇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并对溶液中可能的团簇构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TD)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和激发能计算.实验结果表明CaCl2和LiCl与甲醇形成了具有荧光性质的簇合物,且随着CaCl2和LiCl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整体呈增强趋势,而Ca(NO3)2与甲醇相互作用使甲醇发生荧光猝灭.理论计算得到盐/甲醇溶液中可能存在多种簇合物,但能使甲醇溶液荧光增强的团簇构型主要为[CaCl(CH3OH)n]+和LiCl(CH3OH)n,而NO3-与甲醇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簇合物的振荡强度几乎为零,解释了NO3-使甲醇发生荧光猝灭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利用ZrO2-B2O3-C体系中碳热还原的基本原理,分别使用正丙醇锆(Zr(OC3H7)4)、硼酸(H3BO3)和蔗糖(C12H22O11)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ZrB2纳米粉末。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使用化学修饰剂乙酰丙酮(acac)修饰Zr(OC3H7)4,目的是防止Zr(OC3H7)4的快速水解;其次,选用蔗糖作为碳源,是考虑到蔗糖热解时可以完全分解为碳,这样可以准确计算热解过程碳的生成量。结果表明:当起始原料nB/nZr=2.3、热解温度为1550℃时,通过溶胶-凝胶法可以成功合成单相ZrB2纳米粉末。分布均匀的颗粒形貌呈等轴状,平均尺寸约50 nm。  相似文献   
995.
溶胶-凝胶法可控制备氧化锡纳米晶包覆碳纳米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氧化锡纳米晶包覆的碳纳米管。自由Sn4+离子从稳定的Sn柠檬酸配合物中缓慢释放出来,迁移到碳纳米管上,并在碳纳米管上沉积形成了SnO2纳米晶,沉积过程完全为异相成核方式,在碳纳米管外并没有发现单独的SnO2纳米晶。这种溶胶-凝胶方法还可以用来制备无氯离子污染的、低团聚的纯SnO2纳米晶。  相似文献   
996.
以微孔型沥青基球形活性炭(PSAC)为载体,钛酸四正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烧结法分别制备了TiO2/PSA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EDS、TGA等分析技术对PSAC及TiO2/PSAC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水溶性有机物甲基橙(MO)为探针,考察了两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对于目标降解物的光催化降...  相似文献   
997.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富马酸二甲酯时内标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当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富马酸二甲酯(DMFU)时内标物的选择问题。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在50℃~300℃范围内程序升温分离及采用在50~400amu范围内全扫描方式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以丙二酸二甲酯(DMM)、丙二酸二乙酯(DEM)和戊二酸二甲酯(DMG)作为内标物,既能保持DMFU与3种内标物有良好的分离度,又能保持长久的稳定性,且3种内标物与DMFU的保留时间差均小于2.8min。DMFU的线性范围均为0.005~5.0mg·L~(-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DMFU的测定,以上3种物质作为内标,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别,因此DMM、DEM、DMG均可作为比较理想的内标物用于日常用品中DMFU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8.
The 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2‐aroyl‐1‐tetralones was achieved via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using (S,S)‐RuCl(p‐cymene)TsDPEN (TsDPEN=N‐(tosyl)‐1,2‐diphenylethylenediamine) in formic acid/triethyl‐ amine (5:2, molar ratio), afforded the desired products in good yields (up to 85%) with diastereomeric ratio up to >99:1 and high enantiomeric excesses (up to >99%).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major the product was confirmed by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9.
考察了沥青基球形活性炭(PSAC)对葡萄糖分子的吸附行为,以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活性炭用量及不同浓度等条件下,测定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对葡萄糖分子的吸附量,根据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吸附等温线数据进行拟合,检验实验数据与方程的吻合度,确定方程参数.同时,研究了葡萄糖和α-淀粉酶在沥青基球形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所选用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对葡萄糖分子的吸附在5h内达到吸附平衡;葡萄糖的初始浓度为3g/时,平衡吸附量为71mg/g;平衡吸附量受葡萄糖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且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数据与Langmuir方程吻合,说明该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在葡萄糖分子和α-淀粉酶的共存环境下,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对葡萄糖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00.
A new skeleton bisabolane-type sesquiterpene curcuminoid,bisabocurcumin(1),along with 5 known compounds,curcumin(2), demethoxycurcumin(3),bidemethoxycurcumin(4),(1E,4E)-1,5-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enta-1,4-dien-3-one(5),and (1E,4E)-1-(4-hydroxy-3-methoxyphenyl)-5-(4-hydroxy phenyl-)-penta-1,4-dien-3-one(6)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s of Curcuma longa L.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Bisabocurcumin(1) is firstly obtained from nature with a new skeleton combined by a bisabolane-type sesquiterpene and a 1,7-diphenylheptanoid through a C-C bo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