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19篇
  免费   2403篇
  国内免费   2870篇
化学   14085篇
晶体学   283篇
力学   738篇
综合类   264篇
数学   1966篇
物理学   565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41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698篇
  2015年   755篇
  2014年   904篇
  2013年   1289篇
  2012年   1452篇
  2011年   1514篇
  2010年   1161篇
  2009年   1125篇
  2008年   1386篇
  2007年   1272篇
  2006年   1160篇
  2005年   970篇
  2004年   914篇
  2003年   824篇
  2002年   925篇
  2001年   739篇
  2000年   566篇
  1999年   439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34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4]O2的表面包覆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洪  张伟德 《应用化学》2013,30(6):705-709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4]O2,并对其表面进行Al2O3包覆。采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i[Li0.2Mn0.4Fe0.4]O2相比,包覆改性后的Li[Li0.2Mn0.4Fe0.4]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初始放电容量未明显降低,而循环寿命大大提高,4.0%Al2O3包覆处理的富锂正极材料经5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衰减量在9%左右。  相似文献   
992.
一种新型黄色荧光类水滑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  张丽  陈清松  凌启淡 《应用化学》2013,30(7):776-781
用适量的Zn(Ⅱ)取代镁铝水滑石中的Mg(Ⅱ),同时将一定量的2-对联苯基-8-羟基喹啉分散到类水滑石层间的亲油性阴离子中,使其与层板表面上的Zn(Ⅱ)配位,用一步法合成、组装得到一类新型黄色荧光类水滑石复合物(Zn-(HQ-4-biPh)-HTlc)。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Zn-(HQ-4-biPh)-HTlc在蓝光(481 nm)激发下可发出黄色荧光(554 nm),与其相应的含锌配合物(Zn[2-(p-biph)-8-Q-O]2)相比,不仅可节省配体用量,而且具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和更好的热稳定性,有望在白光LED等光电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93.
3-吲哚乙酸甲基转移(IAMT)催化甲基化植物激素3-吲哚乙酸(IAA)的端位自由羧酸,被认为在叶片发育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酶催化机理的详尽过程尚未被研究。在这里本文对拟南芥的甲基转移过程(AtIAMT1)进行结合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QM/MM)的自由能模拟,并确定了其催化机制及IAMTs的底物特异性根源.研究表明,从S腺苷L甲硫氨酸(AdoMet)到3-吲哚乙酸盐(IAA)的甲基转移自由能垒要比从AdoMet到水杨酸盐的自由能垒低很多,这与之前的实验发现以及酶的底物特异性完全一致.这表明,与水杨酸相比,IAA相对高效性的甲基化是由于一部分过渡态构型的稳定性可能通过底物结合反映在反应物里,本文研究支持了之前关于计算模拟可对SABATH系列中酶的底物特异性根源进行深入理解的设想,并且可用来帮助生成可控的并具其他底物特异性的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李家其 《分子催化》2013,(5):439-444
利用一锅法制备了Dawson型钨磷酸和钼钒磷酸,并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结构.采用沸腾法研究了合成的杂多酸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催化阻聚性能,考察了杂多酸结构、杂多酸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MMA本体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钒钼元素在杂多酸催化阻聚MMA的反应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且,杂多酸对MMA的催化阻聚作用随钒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杂多酸的用量和反应温度对MMA自聚反应的速率影响较大.在过氧化苯甲酰(BPO)为0.04 g,MMA为10 mL,H9P2Mo15V3O62质量为MMA的0.06%,反应温度为101.2℃或H9P2Mo15V3O62质量为MMA的0.03%,反应温度为89.4℃时,MMA自聚反应被抑制.与传统和常用酚阻聚剂相比,Dawson型钼钒磷酸具有阻聚效果好、后处理简单、无腐蚀和污染问题等优点,能够作为MMA的阻聚剂使用.  相似文献   
995.
在0.75mol·L-1硫酸溶液中,抗坏血酸可将Mo6+还原为Mo5+,而硫氰酸铵能与生成的Mo5+显色,在波长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据此提出了一种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钴钼催化剂浸渍液中超高浓度钼离子含量的方法。钼的质量浓度在3.3~93.3g·L-1范围内与其ΔA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k)为0.35g·L-1。方法用于钴钼催化剂浸渍液中钼离子含量的测定,测得方法的回收率在95.0%~101%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小于1%。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AuNRs)以构建光学传感器,用于 Fe3+和 Cu2+的高选择性快速可视化检测。在酸性环境中,Fe3+和 Cu2+通过与 KI溶液反应,将 I-氧化成 I2。I2刻蚀 AuNRs,导致其纵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蓝移,从而实现对Fe3+和Cu2+的检测。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50℃时,添加0.8 mL 0.1 mol·L-1 HCl、2 mL AuNRs生长液和20 mmol·L-1 KI溶液,与 2 mL 500 μmol·L-1 Fe3+或 30 μmol·L-1 Cu2+反应 25或 90 min,可将 AuNRs刻蚀至 LSPR 吸收峰消失。该方法对 Fe3+和 Cu2+检测具有高选择性和准确性,对于 Fe3+、Cu2+共存体系的检测,可通过加入适量 F-与 Fe3+生成配合物[FeF6]3-完成对 Fe3+的化学掩蔽,消除Fe3+的干扰,实现共存体系中Cu2+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997.
合成并表征了2个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L1)Cl2]·CH3CN(1)和[Cu2(L2)Br2]·CH3CN·H2O(2)。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实验,圆二色谱和凝胶电泳实验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2×105和7.2×105,圆二色谱的实验表明配合物能与DNA较好的结合,粘度实验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为非典型的插入模式,凝胶电泳实验显示配合物通过氧化机理对DNA有较强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998.
以三(2-巯吡啶基)甲烷(L)为配体合成了2个Cd(Ⅱ)和Zn(Ⅱ)的配合物:Cd(L)4(NO3)2和Zn(L)4(ClO4)2, 发现在配合物中配体的C-S键发生了断裂, 通过紫外、质谱手段研究并预测了其反应机理。单晶X-射线衍射的结果显示, 配合物12中金属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四面体配位环境中, 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99.
王强  施红  胡明朗 《应用声学》2015,23(1):27-30
针对现有飞行安全监控体系中ACARS报文航迹点数量稀疏、分布不均匀、时延长,提出基于ADS-B技术实现实时、不间断飞行安全监控。首先,建立了基于ADS-B实时飞行安全监控体系架构,对飞行过程中存在的误操作进行实时检测并告警;然后,本着实用、可靠的原则,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了ADS-B实时飞行安全半物理测试平台;最后,基于该平台建立了设计实时飞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工程化、规范化流程。  相似文献   
1000.
China becomes the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in 2010 but its energy productivity is well below the world average. To meet China’s fast growing energy using, energy efficiency should be especially emphasized under China’s energy poli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level of energy efficiency change in China. And we analyz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or 30 Chinese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1998–2009 using Malmquist index method and Tobit analysis. The Malmquist estimation results suggest there is a dropping change trend of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Chinese energy efficiency still faces with huge regional disparity, but the energy technical efficiency reflects convergence in the nationwide and west region. As a result of Tobit regression, we find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energ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