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1篇
  免费   926篇
  国内免费   1845篇
化学   3370篇
晶体学   167篇
力学   290篇
综合类   186篇
数学   751篇
物理学   24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407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分别在水溶液中和W/O型CTAB/正戊醇/异辛烷/水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测定SOD酶活性的邻苯三酚法,发现在反向微乳液中,"小水池"的低介电常数和pH抑制了底物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产生.只有提高外加缓冲液的pH或"小水池"的水化度,才能得到所需浓度的O2-·,从而初步解决了在微乳液中SOD作用底物的产生问题,为在微乳液中准确测定SOD酶活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2.
133.
二氧化铈(CeO2)是优良的催化剂和催化剂促进剂,通过引入二氧化锆(ZrO2)可以提高其热稳定性及贮氧能力.研究以硝酸铈(Ⅳ)和氯氧锆为原料,用均相沉淀法制备CeO2-ZrO2固相溶液.用X光衍射(XRD)、差热-热重分析(DSC-TGA)、BET测定法和贮氧能力测定法对制备的CeO2-ZrO2进行了表征.BET测定制备的样品比表面积可达114m2/g;XRD结果表明,均相沉淀法制备样品具有萤石结构,Ce/Zr为3∶1,450℃时即可制备出Ce0.75Zr0.25O2,800℃时,相结构稳定,TGA-DSC热分析没有出现热峰,说明样品热稳定性优良;通过100℃、200℃、400℃和800℃的氧贮存能力测定,实验结果表明,CeO2-ZrO2固体溶液的氧贮存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高温下的氧贮存能力随Zr含量的增加而增大,ZrO2的引入不但改进了CeO2的热稳定性,而且提高Ceo2样品高温下的氧贮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4.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微生物产β-羟基丁酸酯与β-羟基己酸共聚物的共混物(PLA/PHBHHx)。采用拉伸力学试验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土壤悬浊培养降解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对共混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BHHx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降低,而生物降解速率却显著提高。但是,在175h之前,重量组成比为20/80的共混物降解速率比纯PHBHHx还要快。综合分析表明,共混材料PLA/PHBHHx的重量比为20/80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35.
溶剂聚合膜pH电极作内电极的气敏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中性载体为活性物的石墨内导平头溶剂聚合膜(SPM)pH电极作内电极的二氧化碳和氨气敏电极。电极的性能取决于中性载体的特性,其中以菸酸十八酯为内电极膜活性物的二氧化碳气敏电极和以二辛基十八胺为活性物的氨气敏电极性能较佳。二氧化碳气敏电极用作丙酮酸脱羧酶酶电极的原电极,其性能院于传统的以玻璃pH电极作内电极的二氧化碳气敏电极。  相似文献   
136.
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交换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浓度为0.5mol/L的盐酸对高温固相合成的前体LiMn2O4进行酸洗脱锂,制得锂离子筛HMn2O4,并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进行了Li 交换性能的研究,同时运用XRD和TEM进行了相应表征。结果表明,锂离子筛吸附交换前后晶体结构只发生了细微变化,但都仍为尖晶石型结构;交换反应在前10min速率最快,约20min就趋于平衡;Li 交换总量随pH值增大而升高,其中pH=7时交换容量为18.5526mg/g;Li 交换量和交换选择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7.
阳离子无皂含氟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合成甲基丙烯酸全氟辛酰氧基乙酯(FA)基础上,用半连续法制备了无皂阳离子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当乳液的粒径在100~200 nm、ζ电位大于40 mV时,乳液较稳定。阳离子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在含氟丙烯酸酯中质量分数为0.10~0.18、固含量小于20%时乳液的稳定性好,且随DMC含量的增加稳定性提高;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的附着力与耐磨性好,乳胶膜的透湿率随DMC的增加而增加。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膜表面自由能下降;经160℃热处理后膜发生了交联,表面自由能为18 mN/m,与聚四氟乙烯(PTFE)的表面能相近,DMC含量对膜表面自由能影响不大。XPS分析也表明膜表面氟含量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8.
系列单取代烷氧基-2-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和脂肪醇为原料, 通过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和正戊基缩水甘油醚(14), 并利用所合成的缩水甘油醚和β-环糊精为原料, 分别在弱碱水溶液(1.5%)和强碱水溶液(30%)中制备并用硅胶柱分离出单2位取代的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和戊氧基-2-羟丙基-β-环糊精(1a4a)和单6位取代的丙氧基、丁氧基和戊氧基-2-羟丙基-β-环糊精(2b4b), 利用薄层色谱、红外光谱、差热扫描量热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对所合成的产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9.
唐明宇袁若  柴雅琴 《中国化学》2006,24(11):1575-1580
The third generation amperometric bio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has been describ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biosensor, o-aminobenzoic acid (oABA) was first electropolymerized on the surface of platinum (Pt) electrode as an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layer to reject interferences.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absorbed by nano-scaled particulate gold (nano-Au) was immobilized on the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polymerized o-aminobenzoic acid (poABA) with L-cysteine as a linker to prepare a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H2O2.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H2O2 was realized at a potential of +20 mV versus SCE. The resulting biosensor exhibited fast response,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and sensibility, expanded linear range and low interferences. Temperature and pH depende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ens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sensor gave a linear response in the range of 2.99×10^-6 to 3.55×10^-3 mol·L^-1 to H2O2 with a sensibility of 0.0177 A·L^-1·mol^-1 and a detection limit (S/N = 3) of 4.3×10^-7 mol·L^-1. The biosensor demonstrated a 95% response within less than 10 s.  相似文献   
140.
多孔二氧化硅中Gd3+ → Eu3+的能量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热反应法,获得了单掺和双掺Eu3+,Gd3+的多孔二氧化硅组装体,研究了掺杂体系的光谱特性,观察到Gd3+ → Eu3+的能量传递。分析了能量传递过程,探讨了在多孔二氧化硅中Gd3+→Eu3+的能量传递的机理,其机理主要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