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5篇
  免费   2132篇
  国内免费   4237篇
化学   7965篇
晶体学   379篇
力学   772篇
综合类   625篇
数学   1349篇
物理学   52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501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783篇
  2011年   828篇
  2010年   875篇
  2009年   889篇
  2008年   1037篇
  2007年   903篇
  2006年   936篇
  2005年   817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21篇
  1971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9篇
  196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51.
通过溶剂热合成方法,以吡啶-2-甲醛肟(HPycox)和Ti(OiPr)4合成了双核钛配合物[Ti2μ2-O)(Pycox)2(OiPr)4] (1)。通过结构分析,分别使用二苯基膦酸和苯基膦酸对其进行结构调控,成功制备了三核钛配合物[Ti3μ2-O)2(Pycox)2(Ph2PO22(OiPr)4] (2)和六核钛配合物[Ti6μ2-O)2μ3-O)2(Pycox)2(PhPO34(OiPr)6]·2CH3CN (3)。配合物1~3的光学带隙分别为2.89、3.00和2.87 eV,其中配合物2的光电流密度可达0.1 μA·cm-2。  相似文献   
952.
采用离子交换法,通过不同制备条件制备Fe-beta分子筛,并探讨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活性位点和NH3-SCR活性的影响。通过UV-Vis分析,将不同位置的吸收峰归属于不同的铁活性位点,300nm以下的高能谱区可以归属于孤立的Fe3+位点,300nm-400nm间归属于低聚的FexOy簇,而400nm以上为Fe2O3大颗粒聚合物。对比不同催化剂的SCR活性发现,孤立的Fe3+和低聚态的Fe3+是主要的活性位点,这两种物种的所占比例高低直接影响了催化剂的活性。而大尺度的Fe2O3为非活性位点,因尽量控制并降低其所占比例。另外低聚态的Fe3+所占比例越高,N2O的生成量越高,N2的选择性越差。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除了控制大尺度的Fe2O3的含量,同时要尽量降低低聚态的Fe3+的含量,以增加N2的选择性。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Fe-beta催化剂,pH、交换温度、前驱体种类、硅铝比、煅烧条件等制备条件会对Fe-beta的活性位点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活性差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调控制备条件,可有效控制活性物种的分布,制备具有高效NH3-SCR活性的铁基分子筛催化剂。  相似文献   
953.
针对传统暂堵酸化用暂堵剂颗粒耐酸性差、降解性差和除堵工艺复杂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降解暂堵剂CQZDJ。考察了单体加量、交联剂加量、引发剂加量对CQZDJ凝胶强度和降解性的影响;通过FT-IR、TGA、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在长8区块的环平81-8实验井进行了现场实践。结果表明:CQZDJ凝胶强度及降解时间与单体加量、交联剂加量、引发剂加量成正比关系,且降解时间可控;降解性实验表明CQZDJ在(1%~10%)HCl溶液、水、(2%~10%)NaCl溶液中均可在4 d内完全降解,具备良好的降解性能,对地层伤害小;SEM照片显示CQZDJ的降解过程是从初始三维网状结构逐渐崩解为层状结构,最终降解为无规则线性小分子链的过程;暂堵后现场流压上升6.3 MPa,日产油由3.87 t/d增产至5.22 t/d,实现了储层的有效改造,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54.
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突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功能材料专业的特点和民族高等院校学生的学情,构建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的“四模块、三阶段、两时空、双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重塑了“价值引领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多学科融合模块和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四模块”内容体系。通过“四模块”嵌入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结合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等学习成绩,多维度评价学习效果,并藉由调查问卷来分析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经过刻苦学习获得了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955.
赵鹏  于川茗 《化学教育》2022,43(22):49-54
针对传统大型仪器培训体系存在的定位不准、内容不足、方案陈旧等局限性,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开放共享、科研导向、育人为本、安全高效的大型仪器培训方针,充分挖掘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价值,释放科技资源潜力,初步建立了以扫描电镜为主体的远程培训、实体培训、应用培训、动态监管“四位一体”的新型大型仪器培训体系,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高效的大型仪器培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56.
史和昌  于彦存  韩常玉 《应用化学》2022,39(10):1593-1599
将聚乙烯(PE)和氧化铝(AO)熔融共混制得综合性能更好的PE/AO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流变分析、热力学性能分析、力学性能分析、导热性能分析和断面微观结构分析,探究AO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O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逐步转为脆性材料,其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导热系数、储能模量同步增加;当AO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为18.2 MPa,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57.
我国水产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检测方法,主要以6种指示性PCBs和12种二噁英类共平面PCBs为主,仅涵盖有限的PCBs。为更全面地获得生物体中PCBs的浓度水平,深入探讨PCB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富集特征,进而准确评价PCBs对人类的暴露水平及风险,以鱼和贝类作为生物样品代表,建立了加速溶剂提取-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ASE-ID-HRGC-HRMS)测定生物样品中82种PCBs的方法。比较了振荡提取和加速溶剂提取两种提取方式的回收率和重复性,最终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 v/v)对PCBs进行加速溶剂提取。考察了各流分淋洗液对PCBs的回收率,确定了样品提取液经8 g 44%酸性硅胶层析柱(内径15 mm), 90 mL正己烷洗脱的净化方式。样品提取液净化浓缩后进行HRGC-HRMS分析,色谱柱采用DB-5MS超低流失石英毛细管柱(60 m×0.25 mm×0.25 μm)。通过优化后的升温程序对化合物进行分离,以保留时间和两个特征离子精准定性,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1~200 μg/L范围内,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 n=7)均≤20%,相关系数(r2)>0.99。生物样品中PCBs的方法检出限为0.02~3 pg/g;鱼类中PCBs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3%~141%, RSD(n=7)为2.1%~14%;贝类中PCBs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6.9%~143%, RSD为1.4%~11%。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以更加全面具体地分析鱼和贝类等水产品受PCBs的污染情况,为国内外开展生物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从而服务于相关生态环境管理及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  相似文献   
958.
本文研究了五个结构不同的双叠氮化合物的光敏性能。用未经分光的高压汞灯辐照双叠氮化合物的甲苯溶液后发现,共轭结构的双叠氮化合物紫外吸收谱上存在着两个等吸收点;证明了在某一时间区间内,这些双叠氮化合物光解反应为一级反应;通过对光解产物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双叠氮化合物光解反应的双光子机理,测定了它们的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959.
Two new polyphenylquinoxaline-platinum and rhodium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and iden-tifi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on hydrosilylation and hy-drogenation of olefin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polymer complexes possessedhigh selective catalytic activities, and were easily recoverable after each reaction and could berepeatedly used for more than 10 times while maintaining the same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