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8篇
  免费   2034篇
  国内免费   1769篇
化学   9184篇
晶体学   171篇
力学   743篇
综合类   127篇
数学   1609篇
物理学   448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432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548篇
  2015年   572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903篇
  2012年   1074篇
  2011年   1223篇
  2010年   878篇
  2009年   894篇
  2008年   1010篇
  2007年   872篇
  2006年   794篇
  2005年   609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在模拟体液离子强度下,基于5-硝基水杨酸(5-NS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导致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产生特异性变化,而建立了以5-NSA为分子探针,用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 体系同步荧光光谱特征及强度受Δλ、反应介质、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ISF)与人血清白蛋白在3.2×10-8~6.4×10-8 mol/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7×10-8 mol/L(n=11). 对血清、尿样和唾液样品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99.96%~100.04%之间.  相似文献   
942.
有机硼酸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记勇  方浩  徐文方 《有机化学》2009,29(8):1175-1181
综述了有机硼酸类作为催化剂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所发现的各种有机硼酸催化剂在缩合反应、羧酸还原反应、Diels-Alder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以及反应机理. 硼酸催化剂因具有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必将在有机合成催化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3.
探讨了使用微波灰化技术消化原油和成品油样品,并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铅和砷的含量.研究了铅测定的灰化保护剂和砷测定的灰化助剂,并优化了仪器工作条件和实验条件.该方法测定原油和重油中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8%和96.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3%和0.93%;测定原油和重油中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0%和9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9%和2.63%.  相似文献   
944.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同时快速筛检人血液中26种常见毒药物的新方法.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摸索及GC-MS分析条件的优化,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H 3.5)稀释血样后,乙醚萃取,分段选择离子监测(SIM)法鉴定,并用提取离子进一步验证,可以同时检测甲胺磷、毒鼠强、地西泮、尼可刹米、利多卡因、苯巴比妥、阿托品等7大类共26种常见毒药物,回收率大部分达80%~90%,检测限为0.01 mg/L.本法用色谱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离子同时定性,消除了血液中复杂基体的干扰,适用于中毒患者血液的应急检测.  相似文献   
945.
ICP-MS测定化肥中有害元素Cr、Cd、As、Pb、Hg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化肥中微量Cr、Cd、As、Pb、Hg元素.样品经微波消解和敞开酸溶,滴加5 ~8滴2%高锰酸钾氧化,低温水浴加热蒸至近干,加甲醇2 mL溶剂化,用水定容至100 mL,进行测定.方法标准加入回收率为67% ~115%,RSD小于15%,误差完全符合GB18877-2002的规定要求,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946.
杨芳  黎钢  刘荣  张彬  刘洋  王中旭 《化学学报》2009,67(8):723-728
合成了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剂(GNPQA), 用核磁、红外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并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对GNPQA的表面性能及胶束聚集数(N)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较优的反应条件: 反应时间为12 h, 反应温度为70 ℃, 反应原料摩尔比为n(双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三乙胺)∶n(环氧氯丙烷)=1∶1∶1; GNPQ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较相应的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NPQA)降低了1~2个数量级, 显示了较高的表面活性; 当GNPQA溶液浓度为5~9倍CMC时, N值随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 随着氧乙烯(EO)单元数的增长, GNPQA的CMC和N值均逐渐减小; 结合GNPQA的表面性能参数和N值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这类表面活性剂表面及胶束聚集体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947.
邻苯二酚( QH2,儿茶酚)等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内的电活性物质,直接参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48.
黄晓兰  吴惠勤  黄芳  林晓珊  朱志鑫 《色谱》2009,27(3):279-282
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建立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的烷基碳链分布、乙氧基分布及平均EO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测定了AES中的游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含量。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并与核磁共振法测得的平均EO数进行比较,二者的测定结果相当吻合,从而验证了本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49.
制备和表征了三种新型质子酸离子液体: 吗啡啉硫酸氢盐([Hnhm]HSO4)、4-甲基吗啡啉硫酸氢盐 ([Hnmm]HSO4)和SO3H-功能化的4-(3-磺丙基)吗啡啉硫酸氢盐([C3SO3Hnhm]HSO4). 以氯乙酸(CAA)和乙醇合成氯乙酸乙酯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它们的酸性和催化活性, 并与1-(3-磺酸基)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1-(3-磺丙基)吡啶硫酸氢盐、1-(3-磺丙基)-2-吡咯烷酮硫酸氢盐等三种具有不同氮杂环的SO3H-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以及浓硫酸相对照. 结果表明, 上述SO3H-功能化离子液体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比非SO3H-功能化的[Hnhm]HSO4和[Hnmm]HSO4都高, 等同甚至优于浓硫酸. 当反应条件为: n(EtOH)∶n(CAA)∶n([C3SO3Hnhm]HSO4)=1.3∶1∶0.2, 反应温度80 ℃, 反应时间3 h, 酯收率可达93.4%. 而且离子液体经真空干燥重复使用9次, 催化活性仍无明显下降. 以[C3SO3Hnhm]HSO4催化乙酸和不同醇的酯化反应获得较高的酯收率和选择性, 离子液体跟酯产物均能自动分相. 还考察了SO3H-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对奥氏体316不锈钢的腐蚀性. 尽管SO3H-功能化离子液体与硫酸的酸性相近, 但对钢试样的腐蚀率不到硫酸的1/3.  相似文献   
950.
Activated carbon-supported Ni catalysts for vapor phase carbonylation of ethanol to propionic acid in the presence of ethyl iodide as promoter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conversions of carbon monoxide and ethanol were measured to be 81.4% and 98.4%,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electivity for propionic acid was found to be 98.65%. The catalyst was stable within 48 h on stream. XRD and XPS method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fresh and tested catalysts. 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ggregation of nickel particles and formation of nickel iodide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