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化学   282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70篇
物理学   28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We report the application of customer-built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SThM) based on a commerci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o investigate local thermal inhomogeneity of ZnO varistors. The so-called 3ω method, generally used for measuring macroscal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set up and integrated with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o probe the nanoseale thermal property. Remarkably, thermal contrasts of ZnO varistors are firstly imaged by the SThM, indicating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spinel phases at triple points. The frequency-dependent thermal signal of ZnO varistors is also studied to presen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oc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ple.  相似文献   
1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棉籽中棉籽油进行了提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分离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棉籽油总量的99.52%。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26.68%,亚油酸66.05%。用蒸馏-萃取法提取棉花籽中挥发性物质,测得棉籽挥发油的量为0.80%,用GC/MS法从棉籽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16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其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量高达33.27%。  相似文献   
113.
中国车前草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同时蒸馏 萃取装置(SDE)提取中国车前草的挥发性物质,测得车前草挥发油质量分数为2.79%,用GC MS法从车前草的挥发油中分离确认出2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08%。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14.
Bi-2223/Ag高温超导带临界电流各向异性的实验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Bi-2223/Ag高温超导带临界电流各向异性的实验测量方法及原理,指出了在不同磁场方向(与超导带面夹角)下,Bi-2223/Ag带临界电流随直流背景磁场的变化规律以及实验应注意的问题.Bi-2223/Ag带材的各向异性决定了其临界电流对垂直于带材表面的磁场非常敏感,这是该带材在高温超导磁体等强电应用方面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5.
超高速发射实验模型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阶精度PPM(Parabolic Piecewise Method)方法和VOF(Volume of Fluid)相结合,运用Lagrange-Remapping算法,编制了多介质流体高精度欧拉计算程序MFPPM,可以对多介质复杂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对程序计算精度进行了测试,并应用于超高速发射实验模型数值计算,对Sandia实验室不带会聚作用的实验模型进行了一维计算以及带会聚作用的实验模型进行二维计算并与其实验结果和CTH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其中一维计算最大相对误差1%,二维计算相对误差4.7%,在此基础上对超高速发射设计模型进行了初步计算。  相似文献   
116.
锁相检测式二维小角度测量装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建强  惠梅  王东生 《光学技术》2004,30(2):176-17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小角度检测装置。由于该装置采用了光电自准直结构,以高灵敏度的四象限硅光电探测器作为检测元件,采用交流调制,锁相放大的方法对信号进行了处理,所以有效地消除了直流漂移的影响,提高了稳定性和测试精度。分析了光斑的形状和大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研制了专门的标定装置。首先由高精度的光电自准直仪标定测量角度与输出信号的关系,并将相关数据存入单片机,然后由软件拟合出关系曲线。测量时,既可自动显示角度的大小,同时也可以与计算机相连。该测试系统结构小巧,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17.
酒石酸衍生物促进的醛酮不对称烷基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石酸分子具有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对称结构, 且价廉易得. 因此, 酒石酸及其衍生物在不对称合成领域被广泛应用, 其中α,α,α’,α’-四苯基-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烷-4,5-二甲醇(简称TADDOL)及其类似物、手性酰氧硼烷(简称CAB)等促进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得更为深入和细致. 综述了近年来TADDOL和CAB等作为手性配体在二乙基锌试剂与醛酮、烯丙基有机金属试剂以及烷基铈试剂与醛的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同时简要地介绍了各手性配体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8.
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性化学成分,为万寿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油,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结果表明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3.7%、3.5%和2.9%.在花、叶和茎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0、33和35种化学成分.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寿菊花挥发油的含量最高,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中柠檬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环己基-2.甲基-丙烯-2-酮和3-甲基-6-(1-甲乙基)-2-环己烯-1-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9.
王晶  惠香  田丁  陈军军 《人工晶体学报》2014,43(7):1700-1704
以氯化镁(MgCl2)为原料,尿素为(CO(NH2)2)沉淀剂,在柠檬酸钠作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采用水热法制备出无水碳酸镁粉体.对获得的样品采用SEM、XRD和TG-DSC方法研究了产物的微观结构及热分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法可以获得片组装的花型无水碳酸镁粉体,600℃煅烧可获得相应的花型氧化镁.利用Popescu法分析了水热产物的热分解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水热产物热分解动力学过程属于三维扩散过程控制的D4模型,该过程的活化能Es=79.10 kJ/mol,指前因子A=3.22×106 min-1,相关系数R2=0.9894.  相似文献   
120.
In this paper, two methods of generating minimally persistent circle formation are presented. The proposed methods adopt a leader-follower strategy and all followers are firstly motivated to move into the leader's interaction rang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ut relative angle and relative distance, two numbering schemes are proposed to generate minimally persistent circle formation. Distributed control laws are also designed to maintain the desired relative distance between agent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as follows. First, only 2n - 3 unilateral communication links for n agents are needed during the circl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us the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 can be reduced.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topology is kept fixed for the whole motion and achieves a self-stability property. Finally, each follower keeps a regualr interval with its neighbors and the formation converges to a uniform circle form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lso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