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441篇
化学   885篇
晶体学   53篇
力学   54篇
综合类   26篇
数学   93篇
物理学   4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固氮酶及合成氨Fe催化剂中N2的络合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乙烯为探针研究了固氮酶中N2的键合位,结果表明,乙烯不能与N2在固氮酶体系中相竞争,提出N2在固氮酶中键合位很可能是蛋白键合FeMo-co笼内6Fe位的μρ(η^2,ε4)t 3Fe+1Mo位的μ4(η^3,ε)方式,而不是笼口2Fe位的μ2(η^2)方式,在合成氨Fe催化剂中N2的络事方式可能是μ6(η^3,ε3 )。  相似文献   
42.
通过3-氨基-4-羟基苯甲酸盐酸盐(AHBAH),2,5-二氨基-1,4-苯硫醇盐酸盐(DABDT)和2,5-噻吩二羧酸(TDA)在多聚磷酸中缩聚,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高、低带隙无规共聚物聚(2,5-苯并噁唑)-co-聚(2,5-噻吩基苯并二噻唑)(ABPBO-co-PBZTT),并制备了一系列由ABPBO和PBZTT组成的共混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荧光光谱研究了聚合物不同组成和结构变化对光物理性能的影响.随着共聚物中PBZTT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发射波长红移,并发生了明显的ABPBO结构吸收能量向PBZTT转移的现象,共聚物膜的量子效率比纯PBZTT膜的量子效率有明显提高.共混物虽然也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但其更易于形成集聚体,量子效率与纯的PBZTT聚合物相比,并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3.
介绍废弃线路板中有回收价值元素和有害物质分析的采样、制样及检测技术。样品经过分类采样、剪切破碎和高温灰化制样,采用样品全分析或副批混合样分析。通过提高称样量、多次测定求平均值的办法,火试金富集-重量法测定贵金属金、银。湿法王水溶解样品,碘量法测定主体元素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其它杂质元素,被测元素质量浓度在0~10μg/mL范围内与光谱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5),加标回收率为97.0%~102.5%。该方法简单、快速,有效地解决了线路板样品不均匀而难采样,以及硬度、韧性强制样难,金属易包裹难分解的技术瓶颈,测定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该方法适用于废弃线路板化学成分分析,其它废弃电子产品检测可参考此方法。  相似文献   
44.
以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的结晶过程和液晶化过程的非等温相转变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Jeziorny方法处理数据得到了表征聚合物非等温相转变动力参数Zc,Gc并对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下聚合物的相转变过程基本上符事Jeziorny结论,但两种相转变的成核与生长方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5.
热致性液晶聚酯酰亚胺高分子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己二胺,癸二胺和对-亚苯基-双苯偏三酸酯二酐为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制备了聚酯酰亚胺系列共聚物.采用IR,WAXD,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和液晶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热致液晶性,且随二胺单体摩尔组成的变化,共聚物的熔点Tml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8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6.
将线性三原子分子离子CS2+的对称伸缩振动简化为SC和S之间的简谐振动, 用谐振子的势能曲线和波函数对CS2+分子离子 C2Σg+和 B2Σu+电子态(对称伸缩)振动能级间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进行了计算, 得到的结果与 C2Σg+←B2Σu+跃迁的光解离谱实验强度进行了比较, 对前人给出的分子数据(转动常数、分子平衡核间距)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讨论了经由 C2Σg+←B2Σu+电子态振动能级间跃迁的光解离机理.  相似文献   
47.
标题化合物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形成的1:1混合结晶物C20H23FN2OC3H7NO由对氟苯甲醛、丙二腈、-萘酚在六氢吡啶存在下合成并经DMF与水的混合溶剂重结晶而得, 其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 和1H NMR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 = 6.365(1), b = 10.620(2), c = 29.122(6) ? b = 92.00(1), V = 1967.3(6) ?, Mr = 389.42, Z = 4, Dc = 1.315 g/cm3, m (MoKa) = 0.092 mm-1, F(000) = 816。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 = 0.047, wR = 0.1053。化合物分子中,原子C(1), C(2), C(3), C(4), C(5) 和O(1)形成1个六员环,该六员环中C(1)C(2)键长为1.346(3) 牛砻魑肆被肺焦瓜蟆?  相似文献   
48.
Nb 掺杂LiFePO4/C 的一步固相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固相法一步合成了Nb掺杂的LiFePO4/C复合材料, 研究了Nb掺杂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Nb掺杂后LiFePO4/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 在0.5C、1C和2C充放电倍率下, 名义成分为Li0.96Nb0.008FePO4/C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分别为161、148和132 mAh•g−1, 已达到实用化水平. 阻抗谱和循环伏安特性测试显示, Nb掺杂有效地降低了复合材料电极的阻抗和极化, 说明Nb掺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LiFePO4的电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49.
γ-Fe2O3纳米粉的低热固相制备及其电磁损耗特性(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Fe(OH)3 precursor was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with Fe(NO3)3·9H2O, NaOH and dispersed poly-ethylene glycol at low heating temperature(25 ℃). Synthesis of iron oxide (γ-Fe2O3) nanoparticle was achiev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Fe(OH)3·xH2O precursor. The nanoparticle was characterized by TG-DTA, X-ray diffra-ction, TEM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noparticle was composed of γ-Fe2O3 and was a better absorber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within the low frequency band.  相似文献   
50.
The silver-dppm complex, [Ag2(dppm)2(NMP)2](SbF6)2·4H2O·3CH2Cl2 1 (NMP = 2- (4-dimethylamino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dppm = diphenylphosphinomethane),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 clinic, space group C2/c, Mr = 2461.61, a = 21.57(10), b = 22.48(6), c = 22.53(6) (A), β = 101.29(2)o, V = 10713(64) (A)3, Z = 4, Dc = 1.526 g/cm3, μ = 1.141 mm-1, F(000) = 4920, R = 0.0664 and Wr = 0.1774 for 8524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Complex 1 exists as a centrosymmetric dimmer. The two dppm molecules bridge two AgNMP moieties to form an eight-membered Ag2P4C2 metal- lacyclic ring with ligand NMP chelating to each Ag. It appears photoluminescence λ(max = 625 nm)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makes red shift compared with free ligand NMP λ(max = 522 nm). DFT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mission of 1 originates from singlet metal-perturbed ILCT excited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