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69篇 |
免费 | 1339篇 |
国内免费 | 185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404篇 |
晶体学 | 222篇 |
力学 | 479篇 |
综合类 | 304篇 |
数学 | 855篇 |
物理学 | 31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128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192篇 |
2018年 | 226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293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476篇 |
2012年 | 437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446篇 |
2009年 | 502篇 |
2008年 | 579篇 |
2007年 | 504篇 |
2006年 | 550篇 |
2005年 | 503篇 |
2004年 | 413篇 |
2003年 | 259篇 |
2002年 | 281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377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稀土氧化物上SO2和NO的催化还原 Ⅱ.用CO作还原剂的脱硫及反应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石英反应器,在反应气体为1%SO2和2%CO,流量为180ml/min,以及催化剂用量为0.5g的条件下,考察了经活化处理的稀土系列氧化物对CO还原SO2的催化活性,探讨了空速、温度和水蒸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所研究的样品依据对SO2的转化能力可分为三组:高活性的镧、镨、钕、钐、铕和钆氧化物;低活性的铈、狄和铒氧化物;无活性的铽和氧化物,在活性最高的钕和钐氧化物样品上,450℃时SO2的转化率〉98%,反应过程中,活性相为稀土氧硫化物,反应遵从COS中间物机理。 相似文献
993.
Highly ordered molecular monolayers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any technologically important areas, such as lubrication, adhesion,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s.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of results on the monolayers of organic molecules physisorbed on the solid surfaces being reported, the role of the substrate lattice parameters, the substrate structures and the defec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ly ordered monolayers has not yet well explored.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studies of the self-assembling phenomenon of n-alkanes in the interfaces between n-alkane solutions and the Au(111) surfaces. 相似文献
994.
水杨酸或阿司匹林二茂钛(Ⅳ)配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水苯中以二氯二环戊二烯基钛与乙酰水杨酸钠或水杨酸钠合成出二环戊二烯基二阿司匹林钛(Ⅳ)或二环戊二烯基二水杨酸钛(Ⅳ)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XPS等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证实配合物的组成式为cp~2Ti(Asp)~2和cp~2Ti(Sal)~2(cp=η^5-C~5H~5,Asp=阿司匹林酸根,Sal=水杨酸根),Asp及Sal均以羧基氧原子以单齿形式与Ti(Ⅳ)配位。通过测定cp~2Ti(Asp)~2,cp~2Ti(Sal)~2,cp~2TiCl~2,阿司匹林(HAsp),水杨酸(HSal),Ti(OH)~2·(Asp)~2及Ti(OH)~2(Sal)~2等七种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发现金属Ti(Ⅳ)只有与茂基及Asp或Sal形成混合配体金属有机配合物时,对上述两种自由基的清除才能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设计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利用XRD,XPS,TPR,EXAFS等技术,系统研究了CuCl/γ-Al2O3上的NO脱除反应过程。结果发现,CuCl/γ-Al2O3样品暴露在空气中,表面被部分氧化生成CuCl2及CuO等,在高温处理和反应过程中,造成样品表面氯的损失,同时生成更多的CuO,因而得新还原处理后测活性时,得到高分散的金属铜,使样品的NO分解活性提高,但由于NO对低价铜有很强的氧化作用,NO 相似文献
1000.
(μ3-S)Fe2CoCu(PPh3)2(CO)8催化苯乙烯环丙烷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核金属原子簇合物为催化剂的配位催化反应, 已在均相催化反应中得到应用. 簇合物中不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使其在催化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 然而,催化反应中簇合物是否以完整的骨架起催化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金属原子簇作催化剂前体的均相催化反应中,迄今只在少数的例子中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原子簇整体分子起催化作用[2]. 一般认为,在配位饱和的金属簇合物的催化反应中,簇合物稳定性越好,催化活性越差;而活性好的催化剂前体,簇合物骨架常解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