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07篇
化学   534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68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63篇
物理学   29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51.
在新兴能源的存储与转化技术中,碳量子点作为新一代光吸收组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对碳量子点复合体系界面的改性,进而有效提高碳量子点光敏化性能的研究还较少。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通过一种简单的静电自组装的方法构建催化体系,碳量子点能够很好地分散在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二氧化钛表面,其中碳量子点在复合体系中质量分数约为5%(w, mass fraction)时,展现出最优的可见光还原对硝基苯胺的活性。整体活性相比没有经过修饰的二氧化钛/碳量子点复合体系以及作为参比的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二氧化硅/碳量子点复合体系均有较明显的提高。结构与光谱研究表明,碳量子点与聚乙烯亚胺修饰的二氧化钛形成了较好的界面接触;进一步通过对比二氧化硅复合体系与二氧化钛复合体系表明,枝状聚乙烯亚胺可作为电子传输通道,能够有效地促进光生电子的分离与传递。因此,得益于良好的界面接触与有效地光生载流子的传递,相比未修饰的复合体系,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二氧化钛/碳量子点展现出更好地光催化反应活性。此研究工作中界面优化的手段,可将二氧化钛/碳量子点复合体系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宽带隙半导体光催化体系并设计构建有效的碳量子点基的半导体光吸收体系。  相似文献   
952.
Bio-template method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prominent advantages in obtai-ning morphology controlled materials with structural specificity, complexity and their unique functions. The bio-template method combining with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was employed to synthesize spirulina/hematite composite microstructures using native spirulina as template. A great amount of hematite(α-Fe2O3) nanoparticles can be formed and deposited onto the spirulina, resulting in a robust and pseudo-homogeneous surface. And the spirulina/α-Fe2O3 composite exhibits an improved surface wettability due to its helical morphology. This facile strategy may open new horizons in the field of replicating specific biological structures for functional materials in oth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53.
 考察了Te的添加及Te含量对MoPO/SiO2催化剂催化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反应性能的影响. MoPO/SiO2催化剂对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反应的中间产物丙烯选择性较高,而Te的添加促进了丙烯向丙烯醛的转化. N2吸附、XRD、Raman、XPS、H2-TPR、丙烷脉冲、NH3-TPD和Py-IR等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添加Te后虽然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但单位比表面积上的酸量增加,催化剂低温可还原性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丙烷的转化. Te可能有利于丙烯α-H的脱除和/或烯丙基的插氧反应.  相似文献   
954.
丙烯酰胺双水相聚合体系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浊点滴定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PAAmPEGH2O双水相体系相图,发现分相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55℃时分相浓度最低.双水相聚合体系微观结构显示,分散相以砾状液滴形式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中.研究了聚合过程中聚合体系粘度的变化,以及聚合温度、分散介质、单体、引发剂及乳化剂等对聚合体系最终粘度的影响,聚合体系最终粘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分散介质和单体浓度增加变化不大,但是超过某一浓度后聚合体系粘度急剧增加;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乳化剂对体系粘度影响不大,但加入大量乳化剂后体系稳定性变差,聚合体系粘度急剧增加;聚合体系最终粘度随着聚合温度升高先降后增,与相图的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55.
郑佳  翁琳  冯淼林 《力学季刊》2012,(3):343-349
基于微观织构演化,本文对镁合金的宏观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室温下镁合金AZ31B和AZ61A单轴循环拉压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模型中区分了滑移、孪晶与去孪三种不同微观塑性变形机制,并且研究了它们对材料宏观循环塑性行为的影响。通过引入初始非零背应力来模拟循环应力应变曲线中拉压不对称性,给出了材料在单轴循环拉压载荷下背应力及屈服面的演化规律,并运用线性预测塑性回拉技术与隐式积分法求解相应的非线性方程组,编写了与.ABAQUS接口的UMAT用户子程序。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镁合金材料在单轴循环拉压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6.
旋转式光学陀螺捷联惯导系统的旋转方案设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光学陀螺捷联式惯性系统中,利用系统旋转补偿技术可对陀螺组件和加速度计组件的输出误差进行调制,从而抑制系统的误差发散,提高导舷精度.通过分析惯性测量组件的误差模型和旋转式捷联系统误差传播方程,解释了旋转误差补偿的机理.针对惯性测量组件输出误差的特性,设计单轴正反转停和双轴转位的系统旋转方案.在摇摆状态下分别对无旋转、单轴和双轴三种方案进行长时间导航仿真,对旋转补偿误差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旋转能够抑制长期的定位误差发散,在角运动状态下旋转系统能比无旋转系统保持更好的姿态精度.  相似文献   
957.
近红外光谱-BP神经网络-PLS法用于橄榄油掺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橄榄油兼有食用和保健的作用,价值与价格远远高于其他食用油,所以橄榄油中以劣充好的现象十分普遍。可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初榨橄榄油中掺杂芝麻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光谱数据,运用改进的BP算法——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建立PCA-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判别。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初榨橄榄油中芝麻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用交互验证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好的定性鉴别能力,PLS建立的芝麻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定标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8.77,99.37,99.44,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1.1,1.04。该方法无损、快速、简便,为橄榄油掺杂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58.
采用废铁屑(Fe°)为主要工具修复受污染水体中的六价铬,考察了腐殖酸(HA)对Fe°还原六价铬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HA存在时,Fe°还原降解水中Cr(VI)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HA对铁屑还原去除Cr(VI)存在一定的影响,提高HA浓度会导致Cr(VI)去除效率下降,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较为接近,当HA浓度提高到80mg·L^-1时,抑制作用较为明显.HA存在时,Fe°还原去除Cr(VI)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加入80mg·L^-1的HA,铁屑去除Cr(VI)的反应速率常数相应由不加HA时的0.00481min^-1降低为0.00199min;随着溶液初始pH值由3.0,4.0,6.0增加到10.0,反应速率常数相应由0.02657,0.0091,0.00222min。下降到0.0003min.  相似文献   
959.
鉴于噻唑丙烯腈和吡啶两类化合物的优点,本文以丙二腈、2,6-二氟苯乙酮、2-氯吡啶酸为起始原料,经五步反应,设计合成了3个新的3-(2氯吡啶-3-基)-2EE4(2,6-二氟苯基)噻唑-2-基]3取代丙烯腈类化合物;并利用^1HNMR、IR、MS,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均具有一定杀菌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960.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31P-/1H NMR)等谱学技术,研究了TBP-Pd(Ⅱ)-HCl萃取有机相中微乳的形成以及溶液聚集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伴随钯的萃取,TBP萃取有机相中形成微乳。(2)萃取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变化导致溶液结构发生相应改变:胶团聚集体平均流体力学半径随有机相中酸含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又减小。微乳"内核水"的O—H伸缩振动吸收谱带逐渐宽化,与邻近的C—H伸缩振动区形成交迭,且有机相含酸量越高,交迭程度越大。水分子O—H—O弯曲变角振动吸收峰形也发生很大变化。TBP的PO伸缩振动明显向低频移动。核磁共振31P化学位移与活泼氢1H化学位移变化行为相反,说明TBP分子与酸和水分子发生缔合,形成RP=O.H 或RP=O.H3O ,并与PdCl42-存在相互作用。(3)有机相形成微乳水团后,由于大量H 的进入,微乳水团中酸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增浓效应"。微乳水池内部微观环境的改变是导致钯萃取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