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45篇 |
免费 | 2896篇 |
国内免费 | 399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2053篇 |
晶体学 | 481篇 |
力学 | 928篇 |
综合类 | 356篇 |
数学 | 2203篇 |
物理学 | 67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424篇 |
2021年 | 450篇 |
2020年 | 473篇 |
2019年 | 549篇 |
2018年 | 456篇 |
2017年 | 543篇 |
2016年 | 621篇 |
2015年 | 789篇 |
2014年 | 928篇 |
2013年 | 1232篇 |
2012年 | 1350篇 |
2011年 | 1417篇 |
2010年 | 1316篇 |
2009年 | 1309篇 |
2008年 | 1511篇 |
2007年 | 1373篇 |
2006年 | 1341篇 |
2005年 | 1075篇 |
2004年 | 878篇 |
2003年 | 770篇 |
2002年 | 688篇 |
2001年 | 661篇 |
2000年 | 525篇 |
1999年 | 335篇 |
1998年 | 227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65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73年 | 4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多层组织血氧饱和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红外光谱无创检测生物组织血氧饱和状态,是一种极富研究和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在临床检测中被广泛应用.但常规临床检测应用于指端仅反映局部血氧饱和度信息,在使用中具有局限性,信号的可信度也存在质疑.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反射式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技术检测生物多层组织氧合状况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入射光强以适应解剖学中生物组织多层结构的检测.应用该方法针对手指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入射光强的改变,反映血氧饱和状态的光电脉搏波信号有显著变化.结合手指解剖学分析表明,光电脉搏波信号的变化与手指的多层面组织结构相对应,反映不同层面血氧饱和状态.这一特点表明,通过此法可以针对生物组织的多层结构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32.
An experimentally feasible strong coupling system between a spin ensemble and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is studied. The coupling strength can be exponentially enhanced by applying the squeezing transformations to the system. By means of the two spin ensembles commonly coupled to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a set of universal nonadiabatic holonomic single‐qubit quantum gates can be realized in a decoherence‐free subspace. Furthermore, this proposal is robust with respect to decay of the system parameters, and it is experimentally feasible with currently availabl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33.
应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H+与里德伯态原子Li(5d)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电子转移到氢原子各个n,l壳层(这里n为主量子数,l为角量子数)的态选择截面.结果发现,电荷转移的末态主要分布在与初态电子能量5d接近的n=4—7能级,该分布随碰撞能量的变化不大;但俘获末态的l分布对入射离子能量很敏感:在1 keV左右的低能时主要分布在高l的末态,随着碰撞能量增加峰值逐渐向低l方向移动,并在l=
关键词:
电子俘获过程
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
态选择截面 相似文献
134.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仪,分析由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法制备的高纯半绝缘4H-SiC材料本征缺陷.结果发现,在暗场条件下获得的缺陷信息具有碳空位(VC)及其络合物的特征;谱线具有半高宽较大、峰谷明显不对称的特点.分析认为造成ESR谱线半高宽较大及峰谷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测试温度较高.同时,吸收谱中峰谷不对称现象及较大半高宽现象的出现还与不对称的晶格结构及缺陷浓度的不均匀分布有关.在110 K测试温度下,能级上的电子分布对ESR谱特性影响很小.
关键词: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
高纯半绝缘4H-SiC
电子自旋共振
本征缺陷 相似文献
135.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刺五加根、茎、叶中Ca、Cu、Mg、Fe、Zn、K、Mn、Na等8种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此研究了这8种金属元素在刺五加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各元素在实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9%—10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1.8%。刺五加中不同部位的这8种元素间存在显著差异,根中Ca〉Mg〉K〉Fe〉Na〉Mn〉Zn〉Cu,其叶中的含量以K为高,而且各部位均有较高的Ca、Cu、Mg、Fe、Zn、K、Mn、Na。从微量元素的角度分析,刺五加的根、茎、叶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以苯丙氨酸和乳酸为原料合成了3-苯甲基-2,5-吗啉二酮(PMD)与丙交酯(LA),以PMD和LA作为聚合单体经开环聚合分别得到PMD均聚物(PPMD)、丙交酯均聚物(PLA)及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对合成的均聚物进行红外分析,确定1 671.53和870.82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PPMD和PLA的特征峰。根据以上两种特征吸收峰并以朗伯-比耳定律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含量的方法。实验测定的标准工作曲线为y=0.055 67x+0.1091,r=0.999 3。利用该标准工作曲线定量测定了共聚物组分含量,其结果与1H NMR测定值一致,相对误差在2%以内,证明红外光谱法可方便、快捷地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组分含量,且适用于其他聚(乳酸-氨基酸)共聚物的含量测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140.
Multifunctional Small Molecule Fluorophore for Long‐Duration Tumor‐Targeted Monitoring and Dual Modal Phototherapy 下载免费PDF全文
Yi Ma Min Zhang Ping Li Zhihao Han Liming Wu Tingting Li Zhaohui Wang Weidong Gao Tao Deng Yueqing Gu 《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2017,34(7)
In this work, a specific tumor‐targeted small molecular fluorophore for synchronous long‐duration cancer imag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is synthesized. This novel fluorophore exhibits specific targeting ability in certain tumors (U87MG, MDA‐MB‐231, A549, etc.) based on its inherent structure and efficiently generates local hyperthermia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multaneously for imaging‐guided precise cancer therapy combining the photothermic and photodynamic effects under laser irradiation. Meanwhil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near infrared fluorophore, this novel fluorophore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tability against photobleaching can prolong the time of tumor imaging and improve the phototherapy efficiency. This work present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develop small‐molecule‐based cancer theranostic agents for simultaneous cancer targeting, imaging, and therap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