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960篇 |
免费 | 10834篇 |
国内免费 | 2001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8062篇 |
晶体学 | 2542篇 |
力学 | 4427篇 |
综合类 | 2149篇 |
数学 | 9201篇 |
物理学 | 274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6篇 |
2023年 | 564篇 |
2022年 | 1973篇 |
2021年 | 1932篇 |
2020年 | 1904篇 |
2019年 | 1814篇 |
2018年 | 1747篇 |
2017年 | 2607篇 |
2016年 | 1796篇 |
2015年 | 2722篇 |
2014年 | 3372篇 |
2013年 | 4348篇 |
2012年 | 4328篇 |
2011年 | 4722篇 |
2010年 | 4774篇 |
2009年 | 5000篇 |
2008年 | 5509篇 |
2007年 | 4963篇 |
2006年 | 4912篇 |
2005年 | 4113篇 |
2004年 | 3172篇 |
2003年 | 2317篇 |
2002年 | 2246篇 |
2001年 | 2350篇 |
2000年 | 2465篇 |
1999年 | 1456篇 |
1998年 | 737篇 |
1997年 | 569篇 |
1996年 | 548篇 |
1995年 | 506篇 |
1994年 | 523篇 |
1993年 | 486篇 |
1992年 | 497篇 |
1991年 | 314篇 |
1990年 | 293篇 |
1989年 | 316篇 |
1988年 | 296篇 |
1987年 | 236篇 |
1986年 | 219篇 |
1985年 | 147篇 |
1984年 | 152篇 |
1983年 | 133篇 |
1982年 | 104篇 |
1981年 | 86篇 |
1980年 | 77篇 |
1979年 | 89篇 |
1978年 | 23篇 |
1977年 | 19篇 |
1965年 | 35篇 |
1959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134.
在27keV Ar+离子轰击时,用收集膜技术结合俄歇谱仪(AES),研究了三元合金Cu76Ni15Sn9系统的择优溅射行为。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观察了靶点表面形貌变化并测定了形貌特征微区的合金组份原子的相对百分浓度。结果表明,Cu原子较Ni原子、Ni原子较Sn原子,在所测定范围(0─60°)内择优发射。最后讨论了靶点表面形貌特征和“元素局域富集”现象对择优溅射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138.
二甲亚砜硝酸钇Y(NO3)3·3DMSO晶体属单斜晶系,a=13.604(4)?,b=12.669(4)?, c=11.554(2)?, β=100.14(4)°,z=4。空间群为P21/n。用PW-1100四圆衍射仪收集强度数据,独立衍射点数为3615个。结构已用重原子法解出,用全矩阵和方块对角矩阵最小二乘方法修正结构参数,最后R因子为0.080。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围绕着钇离子的九个氧构成稍歪扭的“三帽三方棱柱”配位多面体。钇和配位氧之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9.
研究了正偏离Bragg定律,即计算Se(E)值高于实测Se(E)的二元系化合物靶的离子射程特性。文中应用“regular”观点引入了“双原子模型”,在二元化合物靶的射程计算中,不仅考虑相同“原子对”对离子的阻止本领S11(E),S22(E),而且考虑不同“原子对”对离子的阻止本领S12(E),S21(E)。文中还应用Berthelot关系,使S12(E)=S21(E)=(S11(E)·S22(E))1/2,则二元系靶的阻止本领及总的射程为NS(E)=1/2[(N1S11(E))1/2+(N2S22(E)1/2)]2, R=4/a[x-A1(arctg(2x+f)/△1/2-arctg(f/△1/2))-B1(ln(x+g)2/g2·e/(x2+fx+e)) -b/2 ln(x2+fx+e/e)。这里X=E1/2,E为离子注入能量,所有其它常数是与离子和靶的质量、原子序数有关的常数。结合文献[1]提出的R与Rp,Rp与△Rp的关系式,可计算得正偏离系统的投影射程Rp及其偏差量△Rp。并对各关系式的物理意义作了阐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离子导体Li2B2O4的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特别着重于晶化前期的离子迁移特性。当温度低于TK(≈310℃)时,离子电导率遵从Arrhenius关系。当高于晶化温度(≈411℃)时,以晶态中的离子迁移为主。在Tkc时,电导率偏离热激活机制呈反常增高。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晶化前期过程。可以用自由体积模型进行描述。晶化前期又可分为两部分:当温度低于、Tp(≈380℃)时,由于自由体积的重新分布,导致了电导率的增高;当T>Tp时,出现了少量微晶,但晶化量小于5%,由于非晶母体与微晶之间的界面效应使得离子导电性显著增强。可以通过室温淬火,把晶化前期非晶态的状态保持到室温,从而有可能制备出离子电导率高于纯非晶态的材料。
关键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