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化学   1088篇
晶体学   43篇
力学   113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205篇
物理学   6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锂硫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多电子反应的二次电池体系之一.单质硫与锂反应的理论比容量为1675 mA h g?1,质量比能量达2600 W h kg?1,远远高于现行的传统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同时硫又具有来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原位发射光谱表征和在线色谱分析,研究了甲醇介质阻挡放电脱氢偶联一步合成乙二醇反应中氢气的催化作用,考察了放电频率、甲醇和氢气进料量以及反应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中,H2不但能显著提高甲醇转化率,而且能显著提高乙二醇的选择性.在300°C,0.1 MPa,反应器注入功率为11 W,放电频率为12.0 k Hz,甲醇气体进料量为11.1 m L/min,氢气进料量为80–180 m L/min的条件下,甲醇转化率接近30%,乙二醇选择性大于75%.乙二醇收率与激发态氢原子的Hα谱线强度之间存在同增同减关系.由此推测,氢原子是起催化作用的活性氢物种.活性氢物种的生成途径是:基态氢分子通过与电子碰撞变成激发态,激发态氢分子通过第一激发态氢自动解离为基态氢原子.放电反应条件通过影响氢分子解离来影响氢气的催化作用.氢气在非平衡等离子体中显示的催化作用有可能为开辟新的化学合成途径提供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03.
A novel method for the screening of 151 drugs of abuse and toxic compounds in human whole blood has been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by online solid‐phase extraction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es were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by using a fully automated online solid‐phase ext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ystem with total chromatographic run time of 26 mi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creening of 151 drugs of abuse and toxic compounds was performed in a full‐scan (m/z 50–800) mode using an MSE acquisition of molecular ions and fragment ions data at two collision energies (one was 6 eV and another one was in the range of 5–45 eV). 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retention times and exact mass of molecular ions and fragment ions. The limit of detection ranged from 1 to 100 ng/mL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method ranged from 6.3 to 163.5%. This method is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screening method allowing fast and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drugs in human whole blood.  相似文献   
104.
以学科理解为基础,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创新实验设计,使学生在探究暖贴发热原理和钢铁腐蚀原理的过程中获得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知识,拓展认知结构,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5.
A New Perylenequinone from Hypomyces sp.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ome metabolites of fungi and plants containing perylenequinones have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1,2. A filamentous fungus, Ascomy-cetes Hypocreaceae Hypomyces (Fr.) Tul. sp., was found from the northwestern mountain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cultured successfully in the laboratory. A new perylenequinone, named hypomycin A (1), was isolated from its mycelia.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1 was described. 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1 Fig…  相似文献   
106.
孙颖颖  王长海  滕立 《分析化学》2007,35(9):1246-1250
采用硅烷化键合相C18反相色谱柱,以V(乙腈)∶V(水)=63∶37为流动相,0.3mL/min恒流洗脱,检测波长UV-235nm等条件,建立了一种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球等鞭金藻生长抑制物的粗提物、Sepha-dexG-15凝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的3个组分、硅胶G薄层层析分离获得的4个组分等8个分离纯化产物中具有抑制活性组分的方法,并确定了具有抑制活性组分的保留时间。通过乙酸乙酯萃取球等鞭金藻老化培养液,得到了具有抑制活性的粗提物;粗提物经SephadexG-15凝胶柱层析分离后,获得3个具有抑制活性的组分;通过硅胶G薄层层析对此3个组分进行分离,在获得的4个组分中,仅有一个组分具有抑制活性。将粗提物与SephadexG-15凝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对比,确定具有抑制活性组分的保留时间在3.827~6.002min范围内;通过与硅胶G薄层层析分离获得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的再次对比,发现仅具有抑制活性的组分Ⅱ(Rf为0.637)中出现保留时间为4.875min的峰,并且相同保留时间的峰同样出现在具有抑制活性的粗提物以及SephadexG-15凝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的3个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中。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高效液相色谱中保留时间为(4.872±0.005)min的峰对应的组分正是具有抑制活性的组分。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O2与CO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反应行为. 研究表明, O2在洁净的CeO2(110)表面吸附热力学不利, 而在氧空位表面为强化学吸附, O2分子被活化, 可能是重要的氧化反应物种. CO在洁净的CeO2(110)表面有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两种构型, 前者形成二齿碳酸盐物种, 后者与表面仅存在弱的相互作用. 在氧空位表面, CO可分子吸附或形成碳酸盐物种, 相应吸附能均较低. 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O2/Ov), CO可吸附生成碳酸盐或直接生成CO2, 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 过渡态计算发现,O2/Ov/CeO2(110)表面的三齿碳酸盐物种经两齿、单齿过渡态脱附生成CO2. 利用扩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分析了典型吸附构型的电子结构, 说明表面碳酸盐物种三个氧原子电子存在离域作用, 物理吸附的CO及生成的CO2电子结构与相应自由分子相似.  相似文献   
108.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对 Pt(111) 表面制备的 Fe 单层薄膜及其在不同环境气氛条件下的多种结构进行了研究. 在温度为 487 K 的 Pt(111) 表面制备出了完整的 Fe 单层薄膜Fe/Pt(111). 对 Fe/Pt(111) 依次升高温度进行超高真空退火, STM 和 XPS 结果表明退火温度高于 800 K 时, 表面 Fe 原子扩散到次表层区域, 形成次表层 Fe 结构Pt/Fe/Pt(111). Pt/Fe/Pt(111) 在 O2 氧化气氛中经 850 K 退火可转变成表面 FeO 薄膜FeO/Pt(111). FeO/Pt(111) 结构在温和的 H2 还原气氛中 (600 K) 转变成表面 Fe 结构, 进一步的还原处理 (800 K) 则可以重新生成 Pt/Fe/Pt(111). 控制样品的环境气氛在 O2 和 H2 之间切换, 使得表面 Fe (FeO) 和次表面 Fe 可以重复地转变. 本研究实现了多种 Fe-Pt 表面结构的可控制备, 可为合理地设计高效、价廉的催化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钒电池在使用阳离子交换膜稳定运行过程中电解液体积的变化情况, 分析了影响因素, 并总结了变化规律. 离子的电迁移使电解液体积随充放电容量的变化线性改变, 充电过程正极电解液体积线性减小, 负极电解液体积线性增大; 放电过程反之. 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 钒离子的净渗透方向是由负极到正极, 水的净变化方向与钒离子相同, 最终使得多次循环过程正极电解液的体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0.
环二硅氮烷是有机硅氮化合物中结构与性能比较特殊的一类化合物,在材料化学及配位化学领域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环二硅氮烷的合成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在合成方面,主要分为3条路线,分别由环三硅氮烷锂盐、取代硅胺及六氯化二硅为起始物.在应用领域,介绍了环二硅氮烷的离子开环聚合、等离子聚合、与其它单体的共聚、水解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陶瓷、粘合剂和预想的催化剂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