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6篇
  免费   1504篇
  国内免费   2236篇
化学   5704篇
晶体学   285篇
力学   505篇
综合类   186篇
数学   1364篇
物理学   378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351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602篇
  2012年   709篇
  2011年   743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729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78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 copper(Ⅱ) complex 1 of a novel macrocyclic polyamine ligand with hydroxylethyl pendant groups, 4,11-bis(hydroxylethyl)-5,7,7,12,14,14-hexam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L)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Rate enhancement for hydrolysis of p-nitrophenyl picolinate (PNPP) catalyzed by 1 was studied kinetically under Brij35 micellar condition. For comparis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rresponding copper(Ⅱ) complex 2 of non-substituted macrocyclic polyamine ligand, 5,7,7,12,14,14-hexamethyl-1,4,8,11-tetraaza-cyclotetradecane (L') toward the hydrolysis of PNPP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crocyclic polyamine copper(Ⅱ) complex 1 effectively catalyzed the hydrolysis of PNPP, and the pendant ligand hydroxyl group or deprotonated pendant ligand hydroxyl group can act as catalytically active species in the reaction. A ternary Complex kinetic model involving metal ion, ligand and substrate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reasonability of such kinetic model.  相似文献   
92.
运用离子印迹技术,以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锚定剂,将功能单体直链聚乙烯亚胺(PEI)接枝在MCM-41分子筛表面,选择镱离子作为模板离子,以环氧氯丙烷交联制备出基于MCM-41表面的镱离子印迹聚合物Yb(Ⅲ)-IIP-PEI/MCM-41,并以同样的方法制备非离子印迹聚合物(NIP-PEI/MCM-41)。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Yb3+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确定了Yb(Ⅲ)-IIP-PEI/MCM-41对Yb3+的最佳吸附条件及选择性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Yb(Ⅲ)-IIP-PEI/MCM-41和NIP-PEI/MCM-41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9.93和99.27 mg/g;印迹材料对Yb3+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平衡在40 min的时候基本可以达到,可以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其吸附过程;Yb(Ⅲ)-IIP-PEI/MCM-41对Yb3+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成功地将MCM-41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优点结合起来,制备出一种对稀土Yb离子既有高吸附量又有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为进一步将其应用在处理实际废水,分离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中的稀土元素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冠醚化二苯甲酮的合成及其光物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枢  袁立华 《有机化学》1991,11(5):470-476
本文报道采用在多聚磷酸中酰化的方法,合成了冠醚化二苯甲酮1~8。它们与叔胺类共用可能被用作光引发剂。为此,用紫外光谱详细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及其络合后的光物理行为。还提及化合物3和4作为紫外吸收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4.
赵亮  朱霞石  封克  吴俊 《分析化学》2006,34(Z1):223-226
以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锐钛型)对金属Cd(Ⅱ)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和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范围内,纳米TiO2对Cd(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3.0 mol/L HCl能将所吸附的Cd(Ⅱ)完全洗脱.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的特点.本法的检出限(3σ)为10.6 n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n=7,C=2.0 μg/L),富集50倍.本法测定标准样品的测定值与参考值吻合.用于土壤类样品中Cd(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5.
采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描述多电子体系,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广义梯度近似,计算出C54相和C49相TiSi2的晶格常数、体弹性模量、形成能、电子态密度(DOS)和Mulliken电荷布居等性质.通过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发现尽管两者形成能很相近,但C49相结构对称性差、体弹性模量小、熔点低,Ti原子d轨道的反键强、离子性弱.这些性质上的差异和C49相TiSi2在固相反应中优先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6.
用碳糊电极阳极溶出法测定桑色素的含量。在0.15mol·L-1NH4Cl 氨水缓冲溶液的介质中富集120s,桑色素在+0.10V(vs.SCE)左右出现阳极溶出峰。其峰电流的大小与桑色素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4.00×10-6~1.40×10-5mol·L-1,相关系数为0.9996,检出限可达1.00×10-6mol·L-1,回收率为99.87%~102.01%。此法不用汞电极,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捷,成功地用于甘草提取物中桑色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7.
张莹  田鹏  周帆  刘广宇  刘中民 《催化学报》2007,28(11):963-969
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含有亚微米级孔洞的微孔磷酸盐晶体材料(记为HAP-TAP),其形貌特征是:六棱柱形的晶体表面分布着大量0.4~0.8μm的亚微米级孔洞,孔洞内长有片层状晶体.在样品晶化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合成时间,获得了纯六棱柱形晶体的大单晶(记为HAP).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和电子能谱(EDX)对HAP-TAP独特形貌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揭示.HAP的单晶XRD数据表明,HAP是一种具有二维空旷骨架结构的新型微孔磷酸铝晶体,其分子式为Al5(OH)2(PO4)7(C2N2H10)3.0.5H2O.EDX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于六棱柱形晶体孔洞内的片层状晶体为磷酸钛铝材料.  相似文献   
98.
合成了一系列VO(β-dik)_2L类型加合物,其中β-dik分别为苯甲酰丙酮,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L3-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吗啉、异喹啉,VO(bza)_2Mor、VO(tta)_2Mor、VO(tta)_2iso-q为首次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顺磁共振波谱等对加合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表征工作。  相似文献   
99.
100.
二磺酸掺杂高热稳定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二磺酸作为掺杂剂合成了具有高热稳定性的二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酸/苯胺摩尔比等因素对产率、产物的导电率与分子量的影响。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测试有机二磺酸掺杂聚苯胺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有机二磺酸掺杂的导电聚苯胺在微波场中升温速率快,并且具有良好的反复升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