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19篇
  免费   2273篇
  国内免费   2680篇
化学   10871篇
晶体学   314篇
力学   608篇
综合类   233篇
数学   1390篇
物理学   465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476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551篇
  2018年   504篇
  2017年   541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842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172篇
  2011年   1255篇
  2010年   1051篇
  2009年   970篇
  2008年   1049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14篇
  2005年   698篇
  2004年   554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510篇
  2001年   451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典型的轻希土镧和重希土镝及碱土金属锶作为A位离子,以过渡金属锰、铁、钴、镍作为B位离子,合成了K2NiF4型结构的A2-xSrxBO4希土复合氧化物,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考察了反应条件等因素对生成K2NiF4型四方(T)结构上析影响,实现结果表明,四方结构的形成不仅与几何因素有关,而且与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各个不同的组成,生成四方相的温度范围也有所不同。适当地提高反应温度以及延长灼烧时间  相似文献   
42.
钌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忠  李忠 《分子催化》1994,8(1):76-80
钌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的研究张俊忠,李忠,王辉,王常有(太原工业大学煤化所C1室,太原030024)关键词CO_2催化加氢,甲酸合成,钌络合催化剂1.前言由于CO2对环境、气候和生态等方面带来愈加恶劣的影响以及碳资源的日益短缺,近年来对CO2开发?..  相似文献   
43.
一种新的乙酰胆碱酶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制备了一种以溶剂聚合膜PH电极作原电极,经高碘酸钠活化的醋酸纤维膜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乙酰胆碱生物电极。研究了酶固定化条件的影响,测得静态和动力学条件下的线性中响应范围分别为240-1300μg/mL和300-1700μg/mL将电极用于实际样品的回收率试验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以极高的冷冻速率(10000K/s)对生物组织进行物理固定,可使生物组织结构、组织内可溶性离子及游离性物质得到保存,使被固定后的生物组织保持最接近于原自然状态,这种样品制备方法大大优于化学制备法,因而在X-射线微分析及免疫细胞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样品超低温快速冷冻后,利用冷冻置换法,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内的结晶水缓慢置换出来,而后常规包埋切片,可获得理想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内待分析成分。本文应用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技术及冷冻置换法对大鼠肾皮质部的快速冷冻固定及损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5.
极谱催化波法测定甘草酸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过玮  宋俊峰 《分析化学》1996,24(7):835-837
  相似文献   
46.
设计并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 (ATRP)合成了核壳型多羟基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刷 .以 2 溴异丁基酰溴封端的超支化聚 (3 乙基 3 羟甲基氧杂环丁烷 ) (HP 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 ,采用Cu(I)Br和N ,N ,N′ ,N′ ,N″ 五甲基二乙基三胺 (PMDETA)催化体系 ,在丁酮与丙醇的混和溶液中 ,通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的ATRP溶液聚合 ,得到了一系列含有大量羟基的多臂星状超支化聚合物刷 (HP g PHEMA) ,并考察了其羟基的活性 ,发现羟基还可以与苯甲酰氯发生反应 .产物的结构和热性能用1 H NMR、FTIR、GPC、TGA、DSC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  相似文献   
47.
对合成的系列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高分子进行端基的羟基化和氯乙酰化两步修饰,使PAMAM最外层接上烷基氯.以修饰产物为引发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引发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得到树枝状PAMAM高分子衍生物,并对其结构用FTIR、1H-NMR和粒径分析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证实此高分子具有温度及pH敏感性.通过对小分子药物控制释放研究表明,此树枝状高分子衍生物通过环境pH值可有效地控制小分子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48.
前言卟啉在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研究和重要应用[1~3]。近年来虽然对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很多[4~6],但对卟啉在酸性介质中的研究很少。较早期的研究工作认为卟啉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仅以其二酸形式存在[7]。本文实验结果显示me...  相似文献   
49.
Dong X  Wang W  Ma S  Sun H  Li Y  Guo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70(1-2):125-130
Method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MISPE) of (-)-ephedrine from Chinese Ephedra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research.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with good selectivity and affinity for (-)-ephedrine was synthesized with (-)-ephedrine as the template, methacrylic acid as the functional monomer. The washing and elution conditions in MISPE were selected and optimized for efficient analyte extraction and sample clean-up. A clean analytical HPLC base line of ephedra extract was obtained after MISP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was efficient. Good recovery and precision were obtained in the assessment for the MISPE-HPLC procedure, which demonstrated it is a reliable method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phedrine in herbal ephedra.  相似文献   
50.
Multi-substituted dihydrofurans are valuable intermediates for the 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pharmaceutical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and regioselective methods for their preparation. Using K2CO3 as a base, with the reaction of fur-2-oylmethyltriphenylarsonium bromide 1 and ethyl 2-acetyl-3-arylacrylate 2 in tetrahydrofuran at room temperature, we found an efficient protocol was achieved to synthesize trans-3-aryl-4-carbethoxy-2,3-dihydro-2-fur-2'-oyl-5-methylfurans 3 in good yield with high stereoselectivity.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3 was confirmed by IR, ^1H NMR, MS and HRMS. Th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3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