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0篇
  免费   1765篇
  国内免费   2031篇
化学   7981篇
晶体学   121篇
力学   632篇
综合类   150篇
数学   1335篇
物理学   394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849篇
  2012年   784篇
  2011年   876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616篇
  2008年   706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48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3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分别以Al2O3-SiO2,Al2O3-TiO2,TiO2-SiO2和TiO2-ZrO2双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研究Ni基催化剂的愈创木酚加氢脱氧性能. 重点考察了催化剂载体、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和压力对愈创木酚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重复利用性能和愈创木酚加氢脱氧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通过BET(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X射线衍射(XRD)、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物相结构、表面酸性、可还原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Ni/TiO2-ZrO2催化性能相对较优. 在300 ℃、初始氢压4 MPa、以十氢萘为溶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下,愈创木酚的转化率为100%,环己烷选择性高达86.4%. 该催化剂还具有抗积碳性能,反应后的催化剂上仅检测到3.2%(质量分数)的积碳量.  相似文献   
992.
由于吡啶环较一般芳环更稳定,抗氧化能力强,且毗院环上氮的孤电子对与中心金属的d轨道通过配位作用可组成更大的共轭体系,增强了中心金属与配体之间电子云的流动性,从而可调节金属配合物与氧形成超氧、过氧或单氧活性物种的电子云分布(包括电荷分布),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U,’1。根据这一构想,本文合成了含毗院酚胺基配体的金属Mn,Fe,Ru的配合物,在纯氧作氧源下,考察了它们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的性能。1催化剂的制备称取20mmolZ一毗陡甲酸溶于sml毗院中,10mmoll,2一乙M胺(或1,个丁M胺…  相似文献   
993.
岩石爆破的粉碎区及其空腔膨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奇 《爆炸与冲击》1990,10(1):68-75
本文根据爆炸冲击波的理论分析,讨论了柱形装药和球形装药的粉碎区半径、炮孔近区的压缩比、爆破空腔及其空腔的发展时间。通过分析,给出柱形装药的爆炸近区参数。计算结果表明:2号铵梯岩石炸药柱形装药在岩石介质中产生的粉碎区半径一般是炮孔半径的1.65~3.05倍,球装药在岩石介质中产生的粉碎区半径是球形装药半径的1.28~1.75倍;柱形装药在孔壁处的冲击波波长与炮孔半径属于同一量级;粉碎区内的平均压缩比为1.05~1.10。  相似文献   
994.
爆炸地震波评价地面毁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探索爆炸地震波评价爆源对地面冲击波毁伤效应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地层状态条件下和一定的距离范围内 ,用爆炸地震波评价爆源对地面的毁伤效应是可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利用空气冲击波压力测试和模拟目标毁伤评价燃料空气炸药 (FAE)爆源爆炸空气冲击波威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5.
过量Zn对β-Zn4Sb3热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真空熔融缓冷方法制备了单相β-Zn4Sb3以及含有过量Zn的β-Zn4Sb3块体热电材料.在300—700K的温度范围内测试了材料的电导率、Seebeck系数和热导率,研究了β-Zn4Sb3化合物中过量Zn的分布状态及其对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量的Zn作为第二相较均匀的分布在β-Zn4Sb3的晶界上,随着Zn含量增加,材料电导率和热导率上升,Seebeck系数下降,Zn第二相的引入能有效提高材料的功率因子,Zn过量2at%的材料在700K时其ZT值达到1.10.  相似文献   
996.
Nd-Fe-B/FeCo多层纳米复合膜的结构和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敖琪  张瓦利  张熠  吴建生 《物理学报》2007,56(2):1135-1140
制备了Nd28Fe66B6/Fe50Co50多层纳米复合磁性薄膜,对溅射态和650℃退火处理15 min试样的相成分分析和微结构的观察显示,溅射态薄膜呈非晶态,经650℃退火处理15 min后,薄膜主要相成分为硬磁性Nd2Fe14B相和软磁性相FeCo(110)相.Nd2Fe14B相呈柱状,其易磁化c轴垂直于膜面,尺寸约10 nm.在硬磁性相和软磁性相之间存在少量富Nd相和非晶态,富Nd相大小约7 nm.磁性测量和分析表明,1)该系列薄膜退火态具有垂直于膜面的磁晶各向异性.2)对于固定厚度(10 nm)层Nd-Fe-B和不同厚度(tFeCo=1—100 nm)层FeCo多层纳米复合膜,剩磁随软磁相FeCo 厚度的增加快速增加,而矫顽力则减小.当tFeCo=5 nm时,最大磁能积达到200 kJ/m3. 3)硬磁相Nd-Fe-B层和软磁相FeCo层之间交换耦合导致剩磁和磁能积增强. 关键词: Nd-Fe-B/FeCo多层纳米复合膜 交换耦合 磁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997.
Let $\varPhi_{t,\pi}: M_{3}({\mathbb{C}}) \rightarrow M_{3}({\mathbb{C}})$ be a linear map defined by $\varPhi_{t,\pi}(A)=(3-t)\*\sum_{i=1}^{3}E_{ii}AE_{ii}+t\sum_{i=1}^{3}E_{i,\pi (i)}AE_{i,\pi(i)}^{\dag}-A$ , where 0≤t≤3 and π is a permutation of (1,2,3). We show that the Hermitian matrix $W_{\varPhi_{t,\pi}}$ induced by Φ t,π is an optimal entanglement witness if and only if t=1 and π is cyclic.  相似文献   
998.
电光腔倒空与调Q射频波导CO2激光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兆硕  王骐  王雨三 《光学学报》2000,20(12):613-1616
报道电光腔倒空与调Q射频波导CO2激光器,获得了电光腔倒空与调Q脉肿激光输出,并用调节电光晶体电压的方法控制腔倒空与调Q脉冲激光峰值功率;调节晶体电压脉冲宽度,可控制腔倒空与调Q激光的脉冲间隔,达到编程输出的目的。理论上分析了电光腔倒空过程。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CVD方法在350℃的低温下在镀Al玻璃衬底上制备出具有良好结晶性的Si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分光椭圆偏振谱、原子力显微镜及x射线光电子谱等研究了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布等.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Si薄膜不但晶化程度高,而且具有良好的(111)结晶取向性,晶粒尺寸大于300nm,样品中无Al的残留.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高电子密度特征讨论了低温生长过程中Al诱导Si薄膜晶化的机理.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CVD Al诱导晶化 Si薄膜 低温生长  相似文献   
1000.
为更加准确地描述机械磨削表面的接触刚度,本文在现有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模型针对接触表面微凸体形貌,将原有的球体假设采用cos函数曲线回转体代替,在假设形貌的基础上重新解算了微凸体弹塑性变形的临界压入深度,推导出了接触区域真实接触压力与接触刚度关系表达式。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得到了不同塑性指数下平均距离、接触刚度与接触压力之间的变化关系。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本文模型的平均距离与球形模型的平均距离之间的差值逐渐增大。在接触刚度方面,本文模型相比球形模型更加贴近实验结果,并且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加,球形模型与本文模型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本文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相对偏差能够控制在5%以内,从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为更加准确地描述磨削表面零件的接触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