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634篇
化学   1112篇
晶体学   85篇
力学   135篇
综合类   71篇
数学   294篇
物理学   7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热体系合成锂皂石结构的演化和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氟化锂、氯化镁、水玻璃、氨水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体系合成了锂皂石(Hectorite)。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SC)、激光纳米粒度分析等技术,考察了晶化时间、原料比、晶化温度对锂皂石产物结构演化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晶化体系合成锂皂石,6 h后体系中即能生成锂皂石。在实验的6~49 h晶化时间范围内,体系为锂皂石、硅酸锂、氟化锂、氢氧化镁等组成的多相共存体系。经72 h晶化后生成结晶好的锂皂石。在水热晶化体系增加锂盐的量,有利于提高锂皂石结晶性,并能促进Li取代片层上六配位Mg,导致产生更高的层电荷和更多的层间可交换离子。提高水热晶化温度,对提高锂皂石产物结晶性有利。晶化时间短,锂皂石产物粒径小,结晶性差,但颗粒分布窄。晶化时间长,锂皂石产物粒径增大,结晶性好,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992.
在微乳液介质中制备了系列的丙烯酰胺 (AM)与苯乙烯 (St)的双亲嵌段共聚物 (PAM b PSt)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 ,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共聚物的特性粘数 [η],并用其相对表征共聚物的分子量大小 .重点研究了双亲嵌段共聚物 (PAM b PSt)疏水链段在水溶液中的缔合行为、共聚物的表面活性及其对有机物的增溶性能 ,考察了共聚物分子组成 (疏水链段含量 )与分子量对其表面活性与增溶性能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疏水链段的憎水性 ,PAM b PSt的分子链在水溶液表面会形成表面吸附 ,从而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而在水溶液中 ,在疏水相互作用下 ,PAM b PSt分子链中的苯乙烯疏水链段会形成分子间或分子内的胶束 ,烃类有机物可增溶其中 ;疏水链段含量越大 ,分子量越小 ,PAM b PSt的表面活性与增溶性能越强  相似文献   
993.
卞华  秦宇  虞成华  张凯  王承平  林毅侃  杨保刚  葛宇 《色谱》2019,37(2):162-176
建立了畜禽肉中兽药抗生素的复合式预处理方法,同时对8大类120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净化,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其进行准确的筛查分析。样品经Na2EDTA-Mcllvaine缓冲液溶解分散,由1.5%(v/v)甲酸乙腈提取,采用Oasis PRi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正己烷液液萃取两种方式先后对提取液进行净化。目标物在Atlantis® T3色谱柱(100 mm×2.1 mm,3 μm)上,以乙腈和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考察了不同pH条件的提取溶剂和不同净化方式对目标化合物回收率的影响并优化其条件。所建立的方法确保120种兽药在1.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 0.9953,其中89种化合物的r2 ≥ 0.9990。7种化合物的定量限(LOQ)为10.0 μg/kg,21种化合物的LOQ为5.0 μg/kg,其余92种化合物的LOQ均≤ 2.0 μg/kg。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1.5%~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0.6%~15.3%。该方法灵敏高效,回收率优良,重复性稳定,适用于畜禽肉中多种抗生素药物的同时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994.
Isomers of C(60)H(36) and He@C(60)H(36)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Birch or dihydroanthracene reduction of C(60) and isolated by preparative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3)He, (13)C, and (1)H NMR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were then determined. A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chemical shifts against those computed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B3LYP) with polarized triple- and double-zeta basis sets for He and C,H, respectively, allowed provisional assignment of structure for several isomers to be mad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have also been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low-energy structures. Th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method using dihydroanthracene gives a major C(60)H(36) isomer and a minor C(60)H(36) isomer with C(3) symmetry as determined by the (13)C NMR spectrum of C(60)H(36) and the (3)He NMR spectrum of the corresponding sample of (3)He@C(60)H(36). In view of the HPLC retention times and the (3)He chemical shifts observed for the Birch and dihydroanthracene reduction products, the two isomers generated by the latter procedure can be only minor isomers of the Birch reduction. A significant energy barrier apparently exists in the dihydroanthracene reduction of C(60)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C(3) and C(1) symmetry isomers of C(60)H(36) to the T symmetry isomer previously predicted by many calculations to be among the most stable C(60)H(36) isomers. Many of the (1)H NMR signals exhibited by C(60)H(36) (and C(60)H(18), previously reported) are unusually deshielded compared to "ordinary" organic compounds, presumably because the unusual structures of C(60)H(36) and C(60)H(18) result in chemical shift tensors with one or more unusual principal values. Calculations clearly show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ptionally deshielded protons beta to a benzene ring in C(60)H(18) and C(60)H(36) and relatively long C-C bond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tons. Th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1D and 2D (1)H NMR spectra obtained at ultrahigh field strengths (up to 900 MHz) will serve as a critical test of chemical shifts to be obtained from future calculations on different C(60)H(36) isomers.  相似文献   
995.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葡萄糖在镍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制备了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研究了其电化学氧化机理.并测定了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在较高的pH值和570 mV的电位条件下,镍电极上产生的Ni(Ⅲ)具有氧化剂的作用,能直接氧化葡萄糖为葡萄糖酸内酯,产生的正比于葡萄糖浓度的电流响应可以定量样品中的葡萄糖含量。传感器由镍棒、铂丝对极和Ag/AgCl参比电极构成;对葡萄糖的响应时间小于1 min,进样间隔时间为3 min;对葡萄糖的电流响应范围为1.96×10~(-5)~1.80×10~(-4)mol/L,检测限为9.80×10~(-6)mol/L。传感器未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或其他生物酶,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样品中的氧对测定没有影响。在镍电极上,抗坏血酸、尿酸和多巴胺等物质不干扰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传感器用于测定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4.3%。与己糖激酶法的测定结果一致。传感器制备简单,无需特殊保管,经简单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96.
Vitamin K3(VK3)是很好的电子载体,文献[1,2]利用微秒级脉冲辐解研究了VK3水溶液体系,测定了一些自由基与VK3进行的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97.
按照无序固溶模型和线性化合物自由能模型, 对Cu-Zr二元系合金过冷熔体的结晶驱动力采用Turnbull和Thompson-Spaepen (TS)两种近似公式进行了计算. 以连续形核理论为基础, 利用Davies-Uhlmann公式计算了八种成分合金的两组温度-时间转变(TTT)曲线和临界冷却速度. 计算结果表明, 关于玻璃形成能力的两组计算值与实验值都比较吻合, 利用TS公式计算得到的临界冷却速率更接近实验值, 说明该方法能更好地预测Cu-Zr二元体系的玻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98.
钇、钕和钐负载的MCM-41介孔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水热晶化法成功合成了Y,Nd,Sm骨架负载的MCM-41介孔材料,通过XRD,N2吸附脱附、SEM,IR,TG-DTA等测试手段对其孔结构、微形貌和Y,Nd,Sm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合成样品具有典型的六方有序排列的MCM-41结构,Y,Nd,Sm离子可以进入介孔材料骨架。N2吸附脱附等温线表明样品具有明显的介孔特征。SEM图片表明各负载样品呈较规则的球形颗粒分布,直径约在0.10~0.15μm。样品的IR图谱在960~985cm-1区间分别出现了Si-O-Ln(Ln=Y,Sm,Nd)的特征吸收峰,证明Y,Nd,Sm存在于介孔材料的骨架中。TG-DTA结果表明,YMCM-41,NdMCM-41和SmMCM-41介孔材料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板剂键合位,进一步证明了Y,Nd,Sm进入了介孔材料骨架。  相似文献   
999.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Ti8C12分别与H2O,C2H4作用形成Ti8C12(H2O)8,Ti8C12(C2H4)4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Ti8cC12(H2O)8中,电子由H2O向Ti8cC12转移,在Ti8cC12(C2H4)4中,电子由Ti8cC12向C2H4转移.从Ti8cC12生成Ti8cC12(H2O)8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加,生成Ti8cC12(C2H4)4能量升高,稳定性减小.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自制的烟雾箱系统研究了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的气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过程中保证二乙胺和三乙胺浓度远远大于臭氧浓度, 使得实验在准一级条件下进行. 加入环己烷以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OH自由基对反应的影响. 在(298±1) K和1.01×105 Pa条件下, 测得臭氧与二乙胺和三乙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值分别为(1.33±0.15)×10-17和(8.20±1.01)×10-17 cm3·molecule-1·s-1. 与文献中已有的其它胺类的臭氧反应数据比较后发现, 臭氧与胺的反应可以用亲电反应机制来解释. 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臭氧与三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要远远大于其与二取代的烷基胺类的反应速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解释外场观测到的气溶胶相中二烷基胺盐较多的事实. 利用测得的速率常数和大气中臭氧浓度, 还估算了二乙胺和三乙胺与臭氧反应的大气寿命. 结果显示, 与臭氧的反应是二乙胺和三乙胺在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除途径, 尤其是在污染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