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30篇 |
免费 | 1308篇 |
国内免费 | 272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104篇 |
晶体学 | 304篇 |
力学 | 433篇 |
综合类 | 321篇 |
数学 | 1203篇 |
物理学 | 3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243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194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327篇 |
2014年 | 397篇 |
2013年 | 520篇 |
2012年 | 550篇 |
2011年 | 528篇 |
2010年 | 572篇 |
2009年 | 608篇 |
2008年 | 667篇 |
2007年 | 630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523篇 |
2004年 | 466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328篇 |
2001年 | 345篇 |
2000年 | 358篇 |
1999年 | 212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间歇实验方法研究了2,4-二氯苯酚(2,4-DCP)在渗氮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并与传统活性炭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活性炭渗氮处理后对2,4DCP的吸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探讨了渗氮活性炭对2,4-DCP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特征.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2,4-DCP在渗氮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渗氮活性炭对2,4-DCP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分别采用拟一级反应、拟二级反应和颗粒内扩散反应模型考察了渗氮活性炭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动力学并拟合了这些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被证实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后分别计算了吸附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渗氮活性炭对2,4-DCP的吸附是放热的和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2.
在石蜡实验基础上,本工作运用γ射线散射法检测油垢样品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并在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探讨康普顿散射光子数与油垢样品厚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发现放射源与油垢样品之间的距离与提高线性度有很大关系.本实验测得最佳线性相关系数平方值为0.9871,测量精度为0.671mm. 相似文献
63.
64.
以宁波北仑区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景观格局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及其生态风险区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与耕地,景观演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量增加,耕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区域景观破碎化愈加明显;(2)25a间,研究区内低生态风险区大量减少,而中、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大大增加;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地区,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类活动使山麓地带大量低生态风险区转变为较低生态风险区;(3)1990~2015年,研究区内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的生态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5%;前期以低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转向中生态风险区为主,后阶段以中生态风险区转向较高生态风险区、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有所增加;1990~1995年、2000~2005年、2010~2015年3个时间段生态风险转换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65.
施雪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5,(1)
一、真空室上偶极涡流对测量的影响 在托卡马克放电中,出现宏观不稳定性时,等离子体电流会出现小的正尖峰,并在整个大环上沿水平方向向内快速收缩。这时真空室(薄不锈钢壳)上会感应出很大偶极涡流,如图1所示,真空室上偶极电流分布为 相似文献
66.
67.
68.
以均苯三甲酸为配体,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均苯三甲酸铕及铕镧系列发光配合物LaxEu1-x(BTC)·nH2O(x=0,0.1,0.3,0.5,0.7,0.9),通过元素分析及化学滴定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LaxEu1-x(BTC)·nH2O。研究了系列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荧光光谱表明:该类配合物均能发出强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并且镧元素的掺入能增强铕配合物的发光强度,但发射峰的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其中5D0→7F1和5D0→7F2的跃迁发射较强,且均劈裂为两个峰(587,593nm)和(611,618nm),这是由于铕离子所处的配位环境引起的。 相似文献
69.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平壁面上池内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的纳米粒子为26 nm的铁粉和13 nm的三氧化二铝纳米粉末,基液为去离子水。分别配成体积浓度为0.1%, 1%和2%的悬浮液。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悬浮颗粒对液体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会随着纳米颗粒性质,颗粒浓度及热流密度大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加入纳米颗粒后, 对基液沸腾换热的影响存在着两个相反的作用机制,它们分别为:纳米颗粒增强了液体内部的热量迁移能力(热物性的影响)和改变了加热面的表面结构特性(加热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对高粘度液体在正弦形波纹壁面上的自由降落和蒸发建立了分析模型。对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作无量纲处理,引入流函数,采用摄动展开得到了0级近似和一级近似的微分方程组,讨论了液膜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与壁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