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670篇
化学   1338篇
晶体学   62篇
力学   131篇
综合类   82篇
数学   236篇
物理学   100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三角帆蚌对水体Cr,Pb和Cd的净化与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水体Cr,Pb,Cd污染有明显的净化能力,持续处理12d,能使水体Cr,Pb,Cd含量分别下降83%,77.6%和72%。蚌体的斧足、鳃、外磁膜、体表粘液、肝脏、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对3种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分别以体表粘液、鳃和肝脏最为显著。3种污染物进入蚌体的速度很快,其组织吸收量一般在第3天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进入蚌体的污染物,可在组织转移和重新分布。研究结果为生物治理Cr,Pb,Cd等重金属污染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2.
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资助项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2014-2016年“一带一路”的相关基金立项,运用文献计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从项目的负责人、科研单位、所属地域、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旨在揭示 “一带一路”研究的格局与态势.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相关基金立项数目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平缓,国家社科基金主体地位明显.(2)项目所属单位、省份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体现了一定的区位优势、空间关联与地理邻近效应.(3)单个负责人的立项数目差异不大,分布较为平均.(4)“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前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和议题.(5)各类基金高频词汇基本保持同步,五类基金研究的热门领域大体趋于一致,包括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等.最后,从研究数据、时间、空间及学科与合作前景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3.
1,5-苯并硫氮杂与苯乙酰氯反应生成1,5-苯并硫氮杂-α-苯基-β-内酰胺(Ⅱ)。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29H22CINOS,M=467.5,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2.864(3),b=9.511(2),c=19.489(4)A,β=92.41(3)°,V=2382(1)A3,Dc=1.305g/cm3,Z=4,F(000)=976,μ=0.2636mm-1,R=0.068,Rw=0.068。该反应具有立体专一性,四员环上的2个苯基位于同一侧为顺式。产物分子中的七员环为类椅式构象。  相似文献   
14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O3在完整和具有氧空位的CuO(111)表面吸附的吸附位、吸附结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情况,比较了O3在完整表面和具有氧空位的表面分解的路径和能垒,分析了氧空位和表面吸附氧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完整CuO表面,O3分子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表面结合,吸附能最高为-1.22eV(构型bri(2))。O3在具有氧空位的CuO表面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最高为-2.95eV(构型ovbri(3)),显著高于完整表面的吸附能。O3吸附后,Cu吸附位的电荷密度减小,O3中的O原子附近的电荷密度显著增强,电荷从CuO表面转移到O3,并形成Cu-O离子键。O3分解后形成了超氧物种,提高了表面的氧化活性。在完整表面,以构型bri(2)为起始构型的路径反应能垒最低,为0.52eV;O2*在完整表面的脱附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为0.42eV,形成氧空位的O2*脱附能为2.06eV。在具有氧空位的表面,O3分解的反应能垒为0.30eV(构型ovbri(1))和0.12eV(构型ovbri(3)),均低于完整表面的反应能垒;分解形成的O2*的最低脱附能也低于完整表面,为0.27eV。可见,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吸附能,降低了反应能垒,使O3分子更容易吸附在CuO表面,并加快了O3的催化分解。  相似文献   
145.
Constructing atomically dispersed active sites with densely exposed and dispersed double metal-Sx catalytic sites for favorable OER catalytic activity remains rare and challenging. Herein, we design and construct a Fe1Sx@Co3S4 electrocatalyst with Fe single atoms epitaxially confined in Co3S4 nanosheets for catalyzing the sluggish alkalin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Consequently, in ultralow concentration alkaline solutions(0.1 mol/L KOH), such a catalyst is highly active and robust for OER with low overpotentials of 300 and 333 mV at current densities of 10 and 30 mA/cm2, respectively, accompanying long-term stability without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even for 350 h. In addition, Fe1Sx@Co3S4 shows a turnover frequency(TOF) value of 0.18 s−1, nearly three times that of Co3S4(0.07 s−1), suggesting the higher atomic utilization of Fe single atoms. Mössbauer and in-situ Raman spectra confirm that the OER activity of Fe1Sx@Co3S4 origins from a thin catalytic layer of Co(Fe)OOH that interacts with trace-level Fe species in the electrolyte, creating dynamically stable active sites.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most active S-coordinated dual-metal site configurations are 2S-bridged (Fe-Co)S4, in which Co-S and Fe-S moieties are shared with two S atoms, which can strongly regulate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reaction intermediates, accelerating the OER reaction kinetics.  相似文献   
146.
基于周期调节的随机共振算法对化学弱信号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共振算法,通过对系统的周期进行调节以实现系统的共振.讨论了实现共振的系统参数,并对模拟信号和拉曼光谱实验信号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方便地用于弱化学信号的处理,克服检出信号的滞后现象,而且对不同噪声水平的信号均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7.
讨论了微波辐照下 ,以丙酮 水为分散介质 ,利用阳离子型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苯乙烯 (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共聚 ,合成出表面带正电荷的P(St MMA)共聚物纳米粒子 ,考察了丙酮用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对纳米粒子粒径、粒径分布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丙酮 水的体积比由 0增加到 1 2 6∶1时 ,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从 12 2 2 1nm降低到 2 4 6 8nm ,粒径分布变宽 ,乳液抗电解质稳定性逐渐增强 ;增加引发剂和共聚单体MMA的浓度 ,粒子的水化半径逐渐减小 ,粒径分散系数增大 .  相似文献   
148.
聚(L-γ-氯乙基谷氨酸酯)的合成与构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L-γ-谷氨酸酯)类化合物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蛋白质模拟及构象[1]、药物载体[2]和液晶大分子研究[3],并可能是具有特殊场效应[4]的一类合成多肽.特别是在光电材料领域,人们发现将光致变色基团接入聚L-谷氨酸酯肽链的侧基是得到此类新型光电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之一[5].由于聚L-γ-谷氨酸酯是一类具有强旋光性的蛋白质,对其进行适当的改性后将对特定的小分子对映体有识别作用[6],如将氨基糖接入聚L-谷氨酸酯的侧链就可制得能分离糖对映体的分离膜[7].因此,将聚L-谷氨酸酯的侧链功能化,从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9.
碳纳米管电极上原位沉积Pt纳米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原位离子交换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载铂(Pt/CNTs)电极.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 Pt通过离子交换载于电化学功能化的CNTs表面. 扫描电镜照片显示, Pt高度分散于CNTs表面.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Pt的粒径约为4.0 nm. 离子交换法所制Pt/CNTs电极的电化学表面积和Pt的利用率均大于传统Pt/CNTs电极(Pt粒径约为2.5 nm), 其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高于传统电极. 这归因于离子交换法所制电极的特殊结构,即Pt普遍载于电化学活性位上.  相似文献   
150.
不同直径碳纳米管的抗电化学氧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由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不同直径(在100 nm以内)的多壁碳纳米管(CNT)的抗电化学氧化性.将CNT电极于1.2 V(vs.RHE)下电氧化120 h,记录氧化电流~时间变化曲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氧化前后CNT的表面化学组成.结果表明,随着CNT直径的减小,其氧化电流降低,但其中以为10~20 nm的CNT电极氧化电流最小,表面氧的增量也最小,即被氧化的程度最低,抗电化学氧化性最强.根据不同直径CNT的缺陷位、不定型碳的丰度和碳原子的应力能,分析了其抗电化学氧化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