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335篇
化学   671篇
晶体学   60篇
力学   107篇
综合类   41篇
数学   186篇
物理学   5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本文针对输出型煤炭码头船货匹配下泊位动态分配问题,构建了堆场-取装线-泊位-船舶联合分配优化数学模型,并设计了采用仿真推演策略解码的遗传算法求解。首先,综合考虑船舶、泊位、堆场、取装线、煤种、航道开放时间和装船作业规则等要素,以船舶在港时间最短和作业效率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多约束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综合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以及仿真推演技术,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求解,包括:组合式编码、采用仿真推演策略的解码方法,追加了具有合法性检查的染色体生成算法,设计了采用多种策略的遗传操作等。最后实例表明,本算法的执行效率高而且优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22.
脱色阴离子交换剂的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新的离子交换剂再生理论,即吸附物的脱附依靠离子交换和络合的协同效应完成.以二价钙离子为再生剂,对糖液脱色用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纤维进行再生,并与传统的碱性钠盐相比较,研究证明钙离子为再生剂的工艺,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C_(60)、C_(70)与过氧苯甲酰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胡波,薛万华,张法义,尚振锋,马克勤,臧雅茹,赵学庄(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关键词C_(60),C_(70),动力学Kratschmer等人[1]的发现使制备宏观量的C(60)和C(70...  相似文献   
24.
Removal of end6toxin from medicine inj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endotoxin withpotential biological activity causes pyrogenic and shock reactions in' mammals-'on...intravenous injection even as law as "an6gram amounts. Endotoxin, a constituent ofpotential contaminant of physiological fluids and aqueous solutions 'and very stable at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s. For removing endotoxin from solutions ofbiomolecules, such as HSA, adsorption techniques are usedl.' Many methods forendot…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M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且两者反应速率相当;DBT在 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MDBT分子位于4位的甲基阻碍其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硫原子的端连吸附,从而降低了其直接氢解脱硫路径的反应速率,因而也降低了其总的加氢脱硫转化率。反应压力降低,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反应速率明显下降,而其对氢解路径影响较小,但效果却与加氢路径相反,反应压力对4-MDBT转化率的影响大于DBT。反应温度对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和氢解路径都有明显影响,但是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小于加氢路径,而对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稍高于加氢路径,4-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相连苯环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26.
An eficient liquid-phase synthesis of isoxazolines through a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is described.Soluble polymer-supported acrylate reacted with nitrile oxides generated in-situ,followed by cleavage from the support giving corresponding isoxazolines in high yields and excellent purities.  相似文献   
27.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_(60)O_3 Isom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ththepreparationandisolationofC,,O.'moreandmoreattentionwaspaidtotheirstructuresandpropertiest').WooddetectedC,,O.firstwhentheypreparedC,,byvaporizinggraphite").Fromthenon,thelaboratoriesallovertheworldhavepreparedC6,O.byvariousmethodssuchasPhotoxidationt2-4),Electrochemicaloxi-dation[si,Ozonizationt7.83andChemicaladditiont6'12-14iandsoon.Accordingtothefollow-uptheoreticalstudiesforC,,O.,itisindicatedthattherearetwoisomersofC,,O:eithertheoxygenatomislocatedoverthe6/6bondtogeneratethe6/…  相似文献   
28.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 以及在上述结构下Ru(0001)面fcc(面心立方)格点和hcp(六方密堆)格点的氢原子吸附. 所得结果表明, 在p(1×1)-H、p(1×2)-H、(3^(1/2)×3^(1/2))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 以p(1×1)-H结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 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Ru(0001) 表面第一层Ru 原子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1.11%(hcp 吸附)和-1.55%(fcc 吸附), 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 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清洁”Ru(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 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Ru(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先合成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然后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与硫氰酸钾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反应,生成了2,3,7,8-四硫螺[4,4]壬烷,2,3,7,8-四硫螺[4,4]壬烷经四氢化铝锂还原、酸化,得到季戊四硫醇.产物结构经熔点、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谱、拉曼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30.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缓冲体系、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扫描速率等对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B-R缓冲溶液中,大豆甙元与BSA在相互作用20min后形成1∶1型的单一的非电活性超分子化合物,两者的结合常数β=8.29×105 L·mol-1,转移系数α=0.367 9,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为1.39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