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14篇 |
免费 | 874篇 |
国内免费 | 106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621篇 |
晶体学 | 195篇 |
力学 | 345篇 |
综合类 | 118篇 |
数学 | 521篇 |
物理学 | 20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80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365篇 |
2007年 | 350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275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The title complex {[AgL]ClO4}n(L=2,5-bis(3-pyridinylmethylthio)-1,3,4-thiadiazol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Ag(I) salt and a novel flexible ligand L.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with the following data:monoclinic,space group P21/n,a=16.5068(13),b=7.6548(4),c=16.5521(13),β=115.119(3)o,V=1893.7(2)3,Z=4,Dc=1.893 g/cm3,μ=1.565 mm-1,F(000)=1072,C14H12AgClN4O4S3,Mr=539.78,T=293(2) K,S=1.067,the final R=0.0342 and wR=0.0870.The silver ion in the complex is in a trigonal coordin... 相似文献
74.
Two comparable discrete complexes [CuⅡ(CH3CN)2L2]·2(ClO4) 1 and [CuI2I2L2]·(DMF)2 2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CuⅡ and CuⅠ salts with a novel dinucleating ligand 2,5-bis(3-pyridinylmethylthio)-1,3,4-thiadiazole)(L),respectively.Complex 1 presents a single nuclear structure while 2 has a dimeric structure where two CuI ions are doubly bridged by halide ions in a μ2-fashion.Both discrete molecules were outspreaded into a on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chain via aromatic interactions such as C-H…π and π…π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75.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铜/铂修饰电极安培法测定大观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在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镧系化合物,经电沉积制备La3+-Cu/pt/CME工作电极,建立了直流安培电化学法(DC)直接检测硫酸大观霉素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浓度、测定电位等参数对色谱分离和测定的影响。在固定相为CarboPac PA10阴离子交换柱、流动相为26mmol/L NaOH,流速为0.6mL/min的色谱条件下,检测电位为0.68V时,硫酸大观霉素峰面积与其浓度在0.12~12mg/L(r=0.9991)和12~280mg/L(r=0.9995)两个范围内呈线性。本方法不需要柱前和柱后衍生化,能同时测定硫酸大观霉素中的主要组分和杂质。修饰电极制作方法简单,催化稳定性好,可作为电化学传感器测定硫酸大观霉素中的各组分。 相似文献
76.
采用微波辅助-液液微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三嗪类除草剂.优化了提取溶剂的种类和体积、样品溶液的pH值、盐的浓度、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振荡时间和离心速度等实验条件.在20 mL水样中,加入200 μL 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提取剂),控制NaCl的含量为3%(m/V),在300 W时常压微波提取加热1 min,振荡15 min. 提取完成后,在冰水浴中冷却20 min后, 以8000 r/min离心5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5种除草剂在2.5~6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在0.9972~0.9991之间; 检出限为0.56~1.44 μg/L. 相似文献
77.
合成了双光子荧光探针2,5-二氰基-1,4-二[2′-(4′-苯并-12-冠-4)乙烯基]苯(1),并进行了红外、质谱及元素分析。探针1在单、双光子荧光发射中对金属离子显示了相似的选择性,双光子过程中的选择性略优于单光子过程,并对Fe3+显示出高度选择性识别。探针1对Fe3+的单、双光子荧光强度随Fe3+浓度的升高而急剧降低;单、双光子荧光滴定过程中探针对Fe3+的络合常数分别是:5.70±0.03(logK11)与4.74±0.05(logK12)、5.76±0.04(logK11)与4.81±0.07(logK12)。探针1的双光子吸收截面(δTPA)随溶剂极性增加而减小,在甲苯与乙腈中的δTPA分别是2198,1125GM,探针与Fe3+络合后其双光子吸收截面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可以作为Fe3+探针应用到单光子激发荧光与双光子激发荧光检测;可以用开发单光子荧光探针的策略来设计应用于生物成像的双光子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