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化学   2557篇
晶体学   194篇
力学   316篇
综合类   106篇
数学   524篇
物理学   18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针对柔性复合薄膜成形试验中极限应变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测量方法。首先对于薄膜材料成形过程中产生大变形或裂纹时图像难以匹配的问题,根据系列图像相邻状态变形的连续性,提出了一种图像匹配基准自适应更新的弱相关分步匹配方法;然后根据薄膜材料表面应变分布不同于钢制件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构建应变场截线来拟合薄膜材料的极限应变曲线的方法。专门组建视觉测定的软、硬件系统,通过Q235钢试件进行极限应变曲线测量并与坐标网格方法进行对比,材料极限应变精度能够提高0.02%,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精确性。用7组PET/Nylon/Al foil/PP材料制备成的柔性复合薄膜试件进行实测,此方法及系统成功地完成了柔性复合薄膜材料的成形极限曲线测定。对比实验和实际测试证明,本文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柔性复合薄膜材料在整个成形过程中的表面应变分布,与传统的坐标网格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测定薄膜材料的成形极限应变曲线提供了一种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手段。  相似文献   
82.
在宽窄水平导轨上进行纯滚动双钢球碰撞实验,发现它与滑动运动中的双钢球碰撞实验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纯滚动双钢球的碰撞是在碰撞点的正碰和切向碰撞的复合碰撞,两类碰撞遵从不同的动力学规律;碰撞过后,两钢球的运动状态都不再是纯滚动,要恢复成纯滚动,每一个钢球都必须通过自身与导轨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历一次自调整阶段;而自调整阶段的能量损耗,与钢球的滚动半径和它的即时状态与纯滚动的偏离有关.  相似文献   
83.
将典型反远摄镜头设计方法与PWC法相结合,从理论模型出发搭建初始结构,借助光学设计软件ZEMAX辅助设计。得到一款工作波段436 nm、486 nm、546 nm、587 nm、656nm,F#1.5,全视场角160°,光学总长18.5 mm,可应用于车载后视系统的镜头,比市场上现有产品指标有明显提升,镜头高低温性能稳定、公差合理。结果表明将反远摄理想模型、PWC法及实际需求结合,设计效果好,镜头性价比高、性能优异,为相关领域的镜头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4.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直腔结构1.444 mm Nd:YAG激光器,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1.444 mm激光输出,当泵浦能量为55 J时,其最高静态激光输出310 mJ。电-光转换效率为0.56%,斜效率为0.81%。并实现了1.444 mm调Q输出,脉冲输出能量18 mJ,脉宽150 ns。  相似文献   
85.
 设计并调试了闪光二号加速器气体主开关同步触发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同步控制部分和高压脉冲形成部分构成。整个触发过程包括同步信号的引出、整形滤波、快速比较电路传输、前级脉冲形成、高压脉冲产生。通过对同步信号的整形处理,解决了发生器电流上的高频信号干扰问题;经过快速比较电路和前级脉冲后,选取了同步信号开始工作的时间点,并形成十几V的触发信号;高压脉冲形成部分主开关采用场畸变结合预电离的方式,该结构的气体开关时间响应为50 ns,抖动小于5 ns,满足使用要求。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输出脉冲电压幅值100 kV,前沿小于10 ns,系统的工作时延440 ns,抖动13.5 ns;可通过增加电缆长度来控制触发信号到达气体开关的时刻,实现气体主开关与Marx发生器的延时同步工作。  相似文献   
86.
地下管线工作环境恶劣,腐蚀是引起它破坏和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管道腐蚀的新方法.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等一些物质的管道内部存在的压力会使管道发生膨胀,进而导致管道外壁产生环向变形.假定管道为无限长,管道内部压力导致的管道外壁轴向应变可忽略不计,当管线发生腐蚀时,会导致管壁变薄,管道内部的压力又可以看作基本不变,这样就会增大管道外壁的环向应变.当管道内部压力保持恒定时,管道壁厚与应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反比例关系,本文方法就是将封装好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粘贴在管道外壁,通过监测外壁环向变形来判断管道腐蚀的情况和程度.通过理论值、模拟值和试验值三者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了这种新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值得被广泛应用,为埋地管道的防灾减灾提供了一种对策.  相似文献   
87.
聚能射流对氧化铝陶瓷靶的侵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考虑损伤的求解靶板阻力的理论模型,以此来评估陶瓷靶板的抗侵彻能力;数值模拟了长杆弹侵彻氧化铝陶瓷靶的破坏特性,结合实验结果确定了氧化铝陶瓷本构模型中的材料参数。建立了聚能射流侵彻氧化铝陶瓷靶的计算模型,对射流的形成机理及氧化铝陶瓷靶的抗侵彻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药型罩的几何尺寸对所形成的射流速度及侵彻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型罩的锥角和壁厚增大,射流速度减小,壁厚对射流速度梯度的影响较大;同样,药型罩的锥角对侵彻深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89.
弹丸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交汇处侵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弹丸在钢筋交汇处与钢筋直接发生作用的情况,提出了弹丸侵彻钢筋混凝土的近似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弹丸侵彻钢筋混凝土过程中弹丸的加速度时间历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配筋结构、配筋尺寸和网眼尺寸对侵彻深度和侵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弹丸从钢筋交汇处侵彻时,当弹丸动能相对较小时,随着网眼尺寸的减小,弹丸的大部分能量均消耗在侵彻第一层配筋结构中,当弹丸动能较大时,不管网眼尺寸多大,第一层配筋均只消耗掉弹丸的部分能量;配筋直径和网眼尺寸对侵彻深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0.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owdered LiCr 0.35 Mn0.65O2 is measured under high pressure up to 26.22 GPa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300-413 K by using a diamond anvil cell. It is found that both conductivity and activation enthalpy change discontinuously at 5.36 GPa and 21.66 GPa. In the pressure range 1.10-5.36 GPa, pressure increases the activation enthalpy and reduces the carrier scattering, which finally leads to the conductivity increase. In the pressure ranges 6.32-21.66 GPa and 22.60-26.22 GPa, the activation enthalpy decreases with pressure increasing, which ha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crease. Two pressure-induced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s are found by in-situ x-ray diffraction under high pressure, which results in the discontinuous changes of conductivity and activation enthal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