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3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702篇
化学   1393篇
晶体学   37篇
力学   167篇
综合类   102篇
数学   261篇
物理学   9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绿茶对水溶液中Pb2+和Cd2+吸附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绿茶对溶液中Pb2 和Cd2 离子的吸附和解吸性质。考察了pH、温度、吸附时间对绿茶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茶叶在pH为4~6的弱酸性范围内对两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最佳,在30℃时,茶叶对Pb2 和Cd2 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6.66 mg/g和33.29mg/g,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解吸条件研究发现,用0.1 mol/L HCl和EDTA作为解吸剂,对Pb2 和Cd2 的解吸效果较好,解吸率达80%以上,可有效回收重金属Pb2 和Cd2 。  相似文献   
132.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要对磷酸化修饰富集技术和定量技术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18O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对胰蛋白酶酶解肽段混合物进行标记,并对其标记时间和标记后胰蛋白酶的变性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pH=4~5的KH2PO4缓冲体系中,37℃,标记反应持续19~24h,除了C-端肽之外,几乎所有的肽段都可达到100%标记;采用TCEP可以有效地抑制16O-18O回标现象。建立了与18O标记技术兼容性良好的IPG-IEF技术对磷酸化肽段进行选择性富集,富集后共从HepG2细胞中鉴定到491个磷酸化位点、362个磷酸化肽段和356个磷酸化蛋白,表明IPG-IEF在大规模磷酸化肽段分离富集中是有效的;最后与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LTQ-FTICR质谱仪联用,建立了基于18O-IPG-IEF-LTQ-FTICR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实现磷酸化肽段的有效定性和定量。本研究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定量研究提供了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3.
克百威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克百威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克百威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到模板和功能单体的最佳配比为n(carbofuran)∶n(MAA)=1∶6。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聚合物中存在与模板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征基团;从印迹聚合物的扫描电镜图观察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IP)与空白聚合物(NIP)的表面形态不同,可推论MIP存在与模板分子相互识别的结合位点。通过静态平衡结合法研究了模板分子聚合物的吸附能力、结合动力学和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克百威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和很好的专一选择性,3h后基本达到最大吸附量。采用固相萃取柱预处理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自来水中10、50、100mg/L克百威的加标回收率为94%~117%,相对标准偏差(n=3)为2.5%~4.7%。  相似文献   
134.
双溶剂浸渍法制备VOX/MCF催化剂及丙烷选择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素朋 《分子催化》2012,(2):127-134
采用双溶剂法制备了负载型氧化钒类催化剂(VOx/MCF),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等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并测试了其在丙烷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由双溶剂法制备的VOx/MCF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且在氧化钒负载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双溶剂法制备的VOx/MCF催化剂比普通浸渍法制备的VOx/MCF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与双溶剂法的制备过程可以使得钒物种尽可能进入载体内表面,有利于氧化钒的较好分散有关,而高度分散的氧化钒物种,正是丙烷选择氧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3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对氯苯胺的含量,研究了对氯苯胺溶液的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对氯苯胺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低温(小于5℃)、高浓度(例如30 mg·L-1)下的储存稳定性好。在最佳的分析条件下,进行了全毛精纺花呢样品的加标回收试验,加标水平为10.0,20.0,30.0 mg·kg-1,回收率分别为86.0%,100.6%,97.6%,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9.0%。  相似文献   
136.
中空Fe203/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储锂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氯化铁和氧化石墨烯(Graphite oxide,G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中空Fe2O3/石墨烯(Graphene nanoslheet,GN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Fe2O3/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是由于Fe3+催化氧化GO中的羧基等官能团释放出CO2,并以原位形成的CO2气泡为模板形成了中空...  相似文献   
137.
K改性NiAl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分解N2O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制备了Ni/Al=4.1(原子比)的NiAl类水滑石,焙烧获得NiAl复合氧化物,浸渍K2CO3溶液制备了K改性Ni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其中K/Ni=0.05~0.2(原子比),用于N2O催化分解反应.通过元素分析、XRD、BET、H2-TPR、XPS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考察了NiAl类水滑石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8.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纺织品中的8种荧光增白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娟  丁友超  曹锡忠  齐琰  钱凯 《色谱》2014,32(11):1230-1235
建立了同时检测纺织品中1,2-双(5-甲基-2-苯并恶唑基)-乙烯(PF)、7-二乙氨基-4-甲基香豆素(SWN)、2,2'-(2,5-二苯基硫代)双[5-(1,1-二甲基乙基)]苯并恶唑(OB)、2-[4-[2-[4-(2-苯并恶唑基)苯基]乙烯基]苯基]-5-甲基苯并恶唑(KSN)、1,4-双(2-氰基苯乙烯基)苯(ER-Ⅰ)、1-邻氰苯乙烯基-4-对氰苯乙烯基苯(ER-Ⅱ)、2,2-(1,4-亚萘基)双(苯并恶唑)(KCB)和4,4'-双[2-(2-甲氧基苯基)亚乙基]-1,1'-联苯(FP)8种荧光增白剂的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检测方法。样品经二甲苯提取、浓缩、定容后,由UPC2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超临界CO2-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ACQUITY UPC2 HSS C18 SB色谱柱(100 mm×3.0 mm,1.8 μm)进行分离。8种荧光增白剂在1.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1),定量限(LOQ,S/N=10)在0.70~0.95 mg/L之间。不同添加水平的回收率范围为90.9%~96.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4.2%。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分析时间短,可用于快速检测纺织品中的8种荧光增白剂。  相似文献   
139.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类由有机配体与金属中心经过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可调节孔径的材料。与传统无机多孔材料相比,MOFs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的孔隙率,结构及功能更加多样,因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与分离、传感器、药物缓释、催化反应等领域中。新兴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学科间的相互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OFs材料的研究发展,包括MOFs材料自身的特点、国内外发展现状、应用领域以及复合MOFs材料的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0.
丰慧  钱兆生 《化学教育》2014,35(22):20-23
从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针对应用化学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2个层面入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高分子化学课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培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角度,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