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482篇
化学   1070篇
晶体学   47篇
力学   82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193篇
物理学   5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极性反转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恩仁  牛俊乐  刘雷  刁国旺 《电化学》2013,19(4):376-382
本文在构建出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极性反转现象. 实验表明,由活性污泥混合菌源接种的微生物阳极在电极表面形成电化学生物膜,但平行构建的微生物阳极燃料电池系统在内阻、输出电压和放电时长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 在串联微生物燃料电池组中,放电操作会导致性能较差的微生物单电池首先出现极性反转. 电极电势测量表明,较高的放电电流使微生物阳极电势迅速正移,导致电池系统出现极性反转. 在室温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使MFC承受较高的放电电流,不易发生极化. 燃料物质缺乏时,MFC易发生极性反转,但过高的电流仍能使燃料物质充分的MFC出现极性反转. MFC极性反转会对微生物阳极性能造成影响. 极性反转时间较短(<5 min),对微生物阳极影响不大,但延长极性反转时间,会导致微生物阳极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2.
将具有“高温混溶、室温分相”功能的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与甲苯-正庚烷组成的两相体系用于纳米钯催化的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肉桂醛转化率和氢化肉桂醛选择性分别为99%和98%.钯纳米催化剂经简单分相即可与产物分离,且循环使用8次,其活性和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3.
壬基酚表面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分子识别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牛延慧  王超英 《分析测试学报》2012,31(12):1519-1524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二氧化硅微粒表面通过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以壬基酚(NP)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壬基酚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及比表面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呈均匀分散的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情况,并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聚合物对NP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对壬基酚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性,最大结合量可达184.6 mg/g。印迹聚合物对NP的吸附量高于其结构类似物对特辛基酚和双酚A的吸附量,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4.
采用恒电位电沉积法,以泡沫镍为基底电极,制备了CdSe/泡沫镍薄膜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能谱分析表征了CdSe薄膜的形貌及其组成。应用该电极研究结晶紫溶液在光电催化降解过程中的COD去除率。结果表明,以白炽灯(100 W,2只)为光源,采用电沉积30 min所得的CdSe/泡沫镍薄膜电极为工作电极,外加偏压为0.4 V(vs.SCE),0.01 mol/L NaCl为电解质,光电催化降解浓度为0.001 g/L的结晶紫溶液120 min,COD去除率达到84.3%。  相似文献   
115.
Doping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AOT lyotropic lamellar pha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rganic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with long-range structural order is used as template to assemble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by doping pre-fabricated Ag nanoparticles. The lamellar hybrid with both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particles doped simultaneously is realiz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hange of template structure after doping and the stability origin of dual-doped system are characterized by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and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and space matching between surfactant bilayers and doped particles are key factors to obtain stable hybrid.  相似文献   
116.
 利用1H MAS NMR技术,在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反应条件下研究了Rh/SiO2催化剂上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及反应机理. 结果发现,氢气在Rh/SiO2上解离吸附后可能有四种存在形式: 化学位移为δ=-100~-120的可逆(αM)和不可逆(αI)吸附氢物种,δ=0~-100的“氢云”或“氢雾”形式的氢物种和δ=3.0的溢流氢物种. 溢流氢物种是由可逆吸附的氢物种和“氢云”或“氢雾”状态的氢物种溢流到SiO2上并弱吸附在桥式氧(Si-O-Si)附近而形成的. 溢流氢物种活化晶格氧,形成一种POM反应的活性氧物种OH-. 活性氧物种OH-反溢流到Rh上,并与CH4解离吸附在Rh上的CHx物种反应生成含氧中间物种CHxO. CHxO物种的化学位移为5~7. O2参与CHxO物种的进一步氧化,或补充溢流氢夺取桥式氧后形成的缺陷位上的晶格氧,在高温(973 K)反应条件下,O2可能优先补充缺陷位上的晶格氧,使CHx的氧化按表面反应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117.
以乙酰二茂铁和蒽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反应型荧光探针1-二茂铁基-3-(9-蒽基)丙烯酮,经1H NM R,13C NM R,IR,LC-M S等手段表征确证。基于Michael加成引起的电子转移机制,利用硫化氢的强亲核性,以荧光滴定法考察了该化合物在生理条件下对硫化氢的识别作用,得出其最佳识别时间为50 min,最佳识别浓度为50μmol/L,且多数离子不会对其识别作用产生干扰。这种能稳定检测的,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反应型荧光探针化合物,可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相似文献   
118.
设计合成了3种新颖的金属有机配合物(MOCs):{[Pb2(HL)(phen)]·2H2O}n1),{[Ni(H3L)(4,4''-bipy)1.5(H2O)4]·6H2O}n2)和{[Ni2(HL)(1,4-bibb)(H2O)]·(CH3CN)·H2O}n3)(H5L=3,5-二(2'',5''-苯二羧酸)苯甲酸,phen=1,10-菲咯啉,4,4''-bipy=4,4''-联吡啶,1,4-bibb=1,4-二(苯并咪唑)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和粉末衍射对它们进行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是基于[Pb2μ2-COO)2μ1-COO)4]SBUs的一维链状结构;2是二维层状结构,其拓扑符号为{4.62}2{42.62.82};3是一个3D网络结构,其拓扑符号为{62.84}{64.82}2。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荧光和磁性能。荧光检测显示,配合物1在水溶液中可以高灵敏识别Fe3+和Cr2O72-离子。同时研究了配合物1对Fe3+和Cr2O72-猝灭机理。磁性分析表明配合物3中的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在N2气氛围下热裂解富集Mn的鸢尾可得到Mn/生物炭(BC)材料, 并按植物叶(Leaf)和根部(Root)分别将其分别命名为BC-L0, BC-L1, BC-L2, BC-R0, BC-R1和BC-R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能谱分析(EDS)仪、 X射线衍射(XRD)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原子吸收光谱(AAS)和比表面积分析(BET)仪等对Mn/生物炭材料的Mn含量、 化学组成与形貌进行了表征, 发现鸢尾叶部为Mn主要富集部位, 最大富集量为13.0 mg/g, 且Mn以Mn2O3薄片存在于生物炭表面. 利用Mn/生物炭与H2O2构建了类Fenton体系, 在中性条件下BC-L2-H2O2体系对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B, 3×10 -5 mol/L)的降解率达到50%(180 min), 表明该体系具备氧化去除RhB的能力, 并推测了该体系对RhB的催化氧化机理. 结果表明, 先将Mn超富集植物转化为Mn/生物炭材料, 再通过添加H2O2能构建具有氧化能力的类Fenton体系, 可用于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实现“以废治废”的绿色循环思路, 为Mn富集的植物后续处理提供一种新的转化及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0.
建立了纺织品中喹啉和异喹啉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采用乙酸乙酯为溶剂,超声提取,经蒸发浓缩和定容后,以GC-MS测定。结果表明,喹啉和异喹啉在0.05~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0),回收率为82.0%~99.8%,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3.8%;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05 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高效、准确,可以满足纺织品中喹啉和异喹啉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