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61篇
化学   691篇
晶体学   41篇
力学   65篇
综合类   32篇
数学   145篇
物理学   4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1,2-环氧丙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水中的1,2-环氧丙烷,研究了不同色谱柱、取样体积、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对1,2-环氧丙烷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分析条件为取25mL水样子45mL顶空瓶中,于40℃平衡25min后,用HP-1(60m×0.53mm×5μm)色谱柱60℃测定.线形范围0.20-40.0mg/L,相关系数0.9995,检出限0.05mg/L,方法灵敏度高,干扰少.  相似文献   
32.
以七元瓜环(Q[7])和新型椭圆型改性瓜环———对称四甲基取代六元瓜环(TM eQ[6])为主体,4,4′-联吡啶的盐酸盐(44)以及N,N′-二甲基4,4′-联吡啶的盐酸盐(dm44)为客体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44及dm44作用体系中,客体为了更有效地被主体Q[7]包结,在Q[7]内腔中呈倾斜状分布的几率最高.用核磁共振、循环伏安以及紫外吸收光谱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印证和补充,验证了TM eQ[6]与客体44及dm44可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维的自组装超分子结构.核磁共振以及循环伏安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观察到Q[6]与客体44及dm44的明显作用,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证实,Q[6]与客体44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比较主客体的结构特征,该作用体系也可能存在自组装的一维超分子结构等多种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33.
以水溶性C60和TiO2粒子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载有C60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粒子。应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以对-硝基苯酚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产物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适量负载C60可以提高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C60起着传输电子、促进TiO2光生载流子分离的作用,且经7次循环使用后对-硝基苯酚的降解效率仍能达到74%。讨论了载有C60的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的机理。  相似文献   
34.
碳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尿素作为碳元素前驱体对TiO2纳米管进行掺杂,采用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漫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以尿素作为前驱体可制备C掺杂的TiO2纳米管,C掺杂后,TiO2纳米管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 此外,研究了C掺杂量、煅烧温度、催化剂用量和pH值对TiO2纳米管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影响,发现当C的掺杂量为5.3%、催化剂用量为1.5 g/L、溶液的pH值为5时,在其催化作用下,可见光光照3 h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91%。  相似文献   
35.
用海藻酸钠作为结构导向剂,通过原位氧化聚合吡咯法制备了聚吡咯/海藻酸钠(PPy/SA)纳米球.聚吡咯/海藻酸钠纳米球的形貌和结构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进行表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方法进行测试.电化学测试表明,聚吡咯/海藻酸钠纳米球在1 mol L-1KCl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其比电容高达347 F g-1.与纯聚吡咯相比较,聚吡咯/海藻酸钠纳米球具有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36.
为了预测有机物的摩尔反磁磁化率,基于分子图的连接矩阵和可变的原子价连接性指数δi’提出了一种可变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χ’ 及其逆指数mχ”。包含在δi’、 mχ’ 和mχ”定义式中的三个可变参数x、 a和y的最佳值可通过优化方法得到。当x=2.9、a=1.10、y=0.36时, 通过最佳子变量集合法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5参数模型。对721个有机物(训练集),该模型的相关系数r、标准偏差s和平均绝对偏差分别是0.9930、4.96 cgs和3.74cgs。交叉验证说明,从统计学角度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该模型对另外360个有机物(测试集)摩尔反磁磁化率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偏差为4.37cgs。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预测有机物摩尔反磁磁化率方面比文献方法更有效。多元线性方法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测有机物摩尔反磁磁化率的模型。  相似文献   
37.
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TiO2介孔薄膜.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得样品的孔径约为5 nm, 孔道规则, 且骨架为纯锐钛矿结构.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的表征结果表明, 制备的TiO2介孔薄膜对波长小于380 nm的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 对TiO2介孔薄膜的I-V(电流-电压)特性进行了表征, 发现加光后其I-V曲线由暗态时的肖特基特性转变为欧姆特性, 表明TiO2介孔薄膜对紫外光有很敏感的光电响应.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究西洋梨品种茄梨及其红色芽变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构建了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结合模型和变量重要性投影与最大差异倍数值,基于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以及同位素分布,使用PMDB(Plant Metabolom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筛选并鉴定出茄梨和红茄梨果皮中显著性变化(P<0.05, 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1)的差异代谢物有83种,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涉及类黄酮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烷类代谢等代谢途径,其中53种物质含量上调,30种物质表达下调。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20条代谢途径中,P<0.05的代谢途径有6条,分别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丁酸酯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茄梨和红茄梨果皮色泽不同的原因。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了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的代谢产物差异性。  相似文献   
39.
通过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分析和量子化学计算,探究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中乙酸保留时间发生波动的原因。 结果显示,乙酸保留时间变化与DMSO体积等量递增呈线性关系,R2=0.99301;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得出,DMSO和乙酸之间生成了氢键,以DMSO-乙酸分子的形式通过色谱柱;根据Gaussian09程序计算结果,DMSO电子密度大的部分给予电子,与乙酸之间形成了氢键,而DMSO电子密度小的部分容易获得电子与具有强偶极矩的色谱柱固定液聚乙二醇产生作用力,吸附在固定液上。因此,在上述一系列复杂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乙酸保留时间发生了波动,且随着溶剂DMSO体积比增加,乙酸保留时间不断延长。  相似文献   
40.
Constructing atomically dispersed active sites with densely exposed and dispersed double metal-Sx catalytic sites for favorable OER catalytic activity remains rare and challenging. Herein, we design and construct a Fe1Sx@Co3S4 electrocatalyst with Fe single atoms epitaxially confined in Co3S4 nanosheets for catalyzing the sluggish alkalin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Consequently, in ultralow concentration alkaline solutions(0.1 mol/L KOH), such a catalyst is highly active and robust for OER with low overpotentials of 300 and 333 mV at current densities of 10 and 30 mA/cm2, respectively, accompanying long-term stability without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even for 350 h. In addition, Fe1Sx@Co3S4 shows a turnover frequency(TOF) value of 0.18 s−1, nearly three times that of Co3S4(0.07 s−1), suggesting the higher atomic utilization of Fe single atoms. Mössbauer and in-situ Raman spectra confirm that the OER activity of Fe1Sx@Co3S4 origins from a thin catalytic layer of Co(Fe)OOH that interacts with trace-level Fe species in the electrolyte, creating dynamically stable active sites.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most active S-coordinated dual-metal site configurations are 2S-bridged (Fe-Co)S4, in which Co-S and Fe-S moieties are shared with two S atoms, which can strongly regulate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reaction intermediates, accelerating the OER reaction kine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