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7篇
  免费   1803篇
  国内免费   2205篇
化学   6930篇
晶体学   276篇
力学   650篇
综合类   185篇
数学   1212篇
物理学   380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488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492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384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811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659篇
  2008年   713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兆宇  李晓辉  张跃  石雷  孙琪 《催化学报》2012,(7):1139-1145
研究了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添加对丙三醇和苯胺气相合成3-甲基吲哚的Cu/SiO2-Al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H2程序升温还原、NH3程序升温脱附以及热重-差热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O能加强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铜粒子在载体上的分散.另外,MgO能增加弱酸中心数,并且抑制积炭的形成,因而Cu-MgO/SiO2-Al2O3催化剂性能大大提高;而CaO,SrO或BaO的加入不利于Cu/SiO2-Al2O3催化剂上3-甲基吲哚的生成.这是由于铜粒子在载体上的分散度变差,而且在Cu-SrO/SiO2-Al2O3及Cu-BaO/SiO2-Al2O3催化剂上弱酸中心数较少.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不能改变催化剂上积炭的结构.  相似文献   
992.
以炔基溴和咪唑衍生物为反应原料,详细探讨了无过渡金属催化条件下的咪唑类芳香炔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碳酸钾为碱,于80℃下反应12 h即可获得中等偏上收率的碳-氮偶联产物.通过上述方法合成得到了系列芳香炔胺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综述了中国大陆地区有机化学研究人员2011至2012年两年内在合成方法学、有机合成化学、元素有机化学以及天然产物化学等领域获得的重要成果。文章中共引用参考文献355篇,其中110多篇手性金属配合物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等合成方法学论文和30余篇氟有机化学论文基本来源于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和《美国化学杂志》。本文汇集了中国有机化学家两年中合成的150多个具有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其中不乏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复杂天然分子。在近两年中中国有机化学家从陆地和海洋的生物体内发现各种不同类型新天然产物90多个。  相似文献   
994.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出可见光或紫外光,在生物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核酸适配体能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地与靶标物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等领域。将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与核酸适配体结合构建的检测体系,可实现对目标物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核酸适配体功能化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病原微生物、细胞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在分析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5.
孟英爽  安逸  郭谦  葛明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8):2077-2083
水热法结合原位沉淀法成功制备新型磁性溴化银/磷酸银/铁酸锌(AgBr/Ag3PO4/ZnFe2O4)复合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能量色散X射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其晶相结构、组成、形貌及吸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所制备的AgBr/Ag3PO4/ZnFe2O4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RhB)的活性优于Ag3PO4/ZnFe2O4、AgBr/ZnFe2O4和P25 TiO2。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AgBr/Ag3PO4/ZnFe2O4光催化剂呈现出优良光催化性能。在AgBr/Ag3PO4/ZnFe2O4体系中,光催化降解RhB的速率随着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获得反应体系活化能为31.9 kJ·mol-1。AgBr/Ag3PO4/ZnFe2O4复合材料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归因于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和空穴是RhB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996.
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一方面,合成方法不断涌现,已经可以实现从零维纳米晶、一维纳米线到二维纳米片的形貌精确控制,对其尺寸和维度依赖的光学性质认识也不断深入;另一方面,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光学和光电子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基于钙钛矿量子点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技术最受关注。 由于钙钛矿的天然层状结构,通过配体调控很容易制备出二维纳米材料,其发光性能可以通过层数和组分进行调节,最高量子产率超过85%,且具有偏振发光特性,有望成为一类新型发光材料。 本文从制备方法、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基于钙钛矿二维纳米材料的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7.
李非  毛胜雪  孙越  吕成伟  安悦 《应用化学》2018,35(10):1201-1207
绿色、简便、高效的催化四组分反应合成吡喃并[2,3-c]吡唑类杂环化合物是当今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发展了在水与聚乙二醇(PEG-200)的混合液中,廉价易得的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催化乙酰乙酸乙酯、水合肼、芳香醛和丙二腈的多组分“一锅法”反应,合成一系列1,4-二氢吡喃并[2,3-c]吡唑-5-腈衍生物,产率为88%~98%。 该方法避免了使用复杂昂贵的催化剂和繁琐的纯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8.
报道了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在水溶液中经自然光照射后, 发生光氧化反应, 主要降解产物为(3S)-短小蛇根草苷. 采用通入氧气和日光灯照射的方法可加速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光降解, (3S)-短小蛇根草苷的产率为56%.  相似文献   
999.
Hydrothermal reactions of three aromatic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the transitional metal c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phen and 1,4-bib afford three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 [Cd2(bpp)1.5(Hbpp)(phen)2]n(1), [Mn3(Htptc)2(phen)2(H2O)2]n(2), and {[Cu(btc)0.5(1,4- bib)]·2H2O}n(3)(H2bpp = 2,6-bis(4'-carboxyphenyl)-4-phenylpyridine, H4tptc = terphenyl-2,5,2',5'-tetracarboxylic acid, H4btc = biphenyl-2,2',4,4'-tetracarboxylic acid,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nd 1,4-bib = 1,4-bis(1H-imidazol-1-yl)benzene). Their structure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elemental analyses, IR spectra, an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 analyses. In compound 1, the CdII cations are linked by bpp2- to form one ladder structure, based on which a 3D network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help of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The topology of 2 is a 3D(3,4,5)-connected framework with the Point Schl?fli symbol of(42.6)32(4.62.8)(45.64.8)2. Compound 3 shows an unprecedented 3D(4,4)-connected framework with the Point Schl?fli symbol of(64.82)2(65.8). Moreover,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1 has been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000.
A convergent and stere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he previously assigned structure of azaspiracid‐3 has been achieved by a late‐stage Nozaki–Hiyama–Kishi coupling to form the C21?C22 bond with the C20 configuration unambiguously established from l ‐(+)‐tartaric acid. Postcoupling steps involved oxidation to an ynone, modified Stryker reduction of the alkyne, global deprotection, and oxidation of the resulting C1 primary alcohol to the carboxylic acid. The synthetic product matched naturally occurring azaspiracid‐3 by mass spectrometry, but differed both chromatographically and spectroscopi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