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97篇 |
免费 | 1325篇 |
国内免费 | 280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660篇 |
晶体学 | 188篇 |
力学 | 363篇 |
综合类 | 263篇 |
数学 | 1035篇 |
物理学 | 33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180篇 |
2018年 | 190篇 |
2017年 | 261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289篇 |
2014年 | 316篇 |
2013年 | 489篇 |
2012年 | 497篇 |
2011年 | 517篇 |
2010年 | 499篇 |
2009年 | 591篇 |
2008年 | 683篇 |
2007年 | 597篇 |
2006年 | 569篇 |
2005年 | 573篇 |
2004年 | 455篇 |
2003年 | 362篇 |
2002年 | 383篇 |
2001年 | 424篇 |
2000年 | 504篇 |
1999年 | 246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65年 | 9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992.
采用传统的熔融法制备了Er~(3+)掺杂的新型铋酸盐玻璃(Li_2O-SrO-ZnO-Bi_2O_3,LSZB),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玻璃的拉曼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利用Judd-Ofelt理论研究了其荧光特性。LSZB玻璃样品中Er~(3+)的~4I_(13/2)→~4I_(15/2)跃迁发射峰位于1.53 μm处,半高宽约为78 nm。样品中Er~(3+)的~4I_(13/2)能级寿命为2.848 ms,量子效率为99.93%,受激发射截面达到9.76×10~(-21)cm~2。以上结果显示,Er~(3+)掺杂LSZB玻璃有良好的光谱特性。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为了进一步探讨非还原端饱和结构的肝素寡糖在UV 232 nm的吸收情况, 制备了4种饱和结构的肝素二糖, 并用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RPIP-LC/MS-IT-TOF)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了它们在UV 232 nm的吸收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 饱和结构的肝素二糖在UV 232 nm的检出限为9 μg(S/N=10), UV 232 nm/UV 206 nm约为不饱和结构肝素二糖UV 232 nm的7%~40%. 结果还表明, 肝素二糖UV 232 nm的吸收强度受亚硫酸基团(SO32?)影响较大. 另外, 通过比较不饱和结构的肝素/硫酸类肝素(Hep/HS)标样二糖发现, 含N-未取代葡萄糖胺(GlcNH3+)基团的二糖在UV 232 nm的吸收值较低. 最后, 通过简单的UV检测方法, 结合 HNO2(pH=4.0)裂解法和RPIP-LC/MS-IT-TOF分析, 简化了含GlcNH3+肝素六糖的测序方法. 本研究为以后用 HNO2(pH=1.5)裂解法对混合组分N-硫酸化的肝素寡糖结构序列分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7.
该文基于牛血清白蛋白模板金纳米簇(BSA@AuNCs)与羟基氧化钴(CoOOH)纳米片构建了一种激活型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生物硫醇的检测。带负电的BSA@AuNCs能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组装到带正电的CoOOH纳米片表面,与此同时,BSA@AuNCs的荧光由于内滤效应(IFE)有效地被CoOOH纳米片猝灭,形成BSA@AuNCs-CoOOH纳米探针。当向纳米探针溶液加入生物硫醇(0.05~150μmol/L)时,生物硫醇与纳米探针中的CoOOH纳米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oOOH纳米片被降解生成Co2+,同时释放出BSA@AuNCs,BSA@AuNCs荧光信号恢复。结果表明,该纳米探针可以检测低浓度的生物硫醇,对生物硫醇(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高半胱氨酸)的检出限为30 nmol/L。相对于其他的氨基酸、金属离子及糖类化合物,该纳米探针对生物硫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生物硫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8.
水作为人类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了卷烟生产的多个环节。水在自然条件下以分子簇的形式存在,多种处理方式可以改变水分子团簇的大小。本文以17O-核磁共振法为水分子团簇的表征手段,以自来水为水源,考察了氢气、远红外辐射陶瓷球、反渗透、磁场四种处理方法对水分子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处理方式均能使一定量水分子由氢键结合态变为自由态,从而使水分子簇变小。不同处理方法对液态水缔合结构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氢气处理>远红外陶瓷球处理>反渗透处理>磁场处理。同时,对氢气处理效果的时效性进行了考察,随着放置时间增加,部分自由态水分子再次转变为氢键结合态,水分子簇尺寸变大,但三天后仍保留了一定处理效果。本研究表明氢气处理为四种处理方式中最优的水处理方式,具有提升烟草行业生产用水品质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2020年版)》针对《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推行而修订,立足于科学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尤其突出学科内容知识的重要性,补充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文化的要求,强化对工程和技术、交叉概念、学科观念的理解,突出学习进阶规律在科学教师培养中的应用。此外,在学科教学法、学习环境、安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维度做出相应的改动。该标准启示我国:借鉴国际改革趋势出台中国特色的科学教师培养标准,但科学教师培养也要本土化;学科内容知识对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科学教师的培养应立足于学习进阶的规律;职前科学教师培养需要注重学习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00.
YAN Liuqing FU Jiaxu LI Shuang ZHANG Jinlong WANG Shuang GU Qiang ZHANG Yumin LIN Feng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2021,37(3):639-646
An efficient and facile method was introduced for the synthesis of benzimidazoles in this pap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 series of benzimidazoles bearing phenolic hydroxyl(2a-2t) were synthesized in moderate to excellent yields starting from differently substituted hydroxyl benzaldehyde and 4-position substituted o-phenylenediamine via nucleophilic add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atalyst Na2S2O5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condition. Herein, effects of the catalyst, molar ratio of reactants,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 was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DMF and EtOH solvent on the reaction was compared.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HRMS, 1H NMR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Further,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ies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with ciprofloxacin and itraconazole as a positive control, respectively. Compounds 2b, 2n, 2q and 2r exhi-bited som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lowest MIC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ompound 2b was 32 μg/mL. Meanwhile,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y of compound 2b was studie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ompound 2b, along with their good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these compounds as lead structures and owned fluorescence trace for further stud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s in living organis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