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0篇
  免费   2273篇
  国内免费   2106篇
化学   9012篇
晶体学   253篇
力学   766篇
综合类   173篇
数学   1547篇
物理学   445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369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496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598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738篇
  2013年   903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014篇
  2010年   846篇
  2009年   822篇
  2008年   877篇
  2007年   722篇
  2006年   636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518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A three‐dimensional cyano‐bridged copper(II) complex, [Cu(dien)Ag(CN)2]2[Ag2(CN)3][Ag(CN)2] ( 1 ) (dien = diethylenetriamine), has been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Complex 1 crystallized in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6.988(2), b = 17.615(6), c = 12.564(4) Å, β = 90.790(5)°. The crystal consists of cis‐[Cu(dien)]2+ units bridged by [Ag(CN)2] to form a zig‐zag chain. The Ag atoms of the free and bridging [Ag(CN)2] link together to form additional infinite zig‐zag chains with short Ag···Ag distances. The presence of Ag···Ag interactions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dimensionality from a 1‐D chain to a 3‐D coordination polymer.  相似文献   
952.
Four new eremophilanolides, isolated from Ligularia sagitta, were identified as (1β,3β,6β,8β,10β)‐6‐acetoxy‐3‐(angeloyloxy)‐1,10‐epoxy‐8‐hydroxyeremophil‐7(11)‐en‐8,12α‐olide ( 1 ), (1β,3β,6β,8β,10β)‐3‐(angeloyloxy)‐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α‐olide ( 2 ), (1β,3β,6β,8β,10β)‐3‐(angeloyloxy)‐1,10‐epoxy‐8‐ethoxy‐6‐hydroxyeremophil‐7(11)‐en‐8,12α‐olide ( 3 ), and (1β,3β,8β,10β)‐3‐(angeloyloxy)‐1,10‐epoxy‐8‐hydroxyeremophil‐7(11)‐en‐8,12α‐olide ( 4 ).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2D‐NMR techniques an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953.
A novel N‐containing compound, vibratilicin (=3‐[3‐(dimethylamino)‐4‐(hydroxyamino)‐4‐oxobutoxy]‐2‐(palmitoyloxy)propyl (9E,12E)‐octadeca‐9,12‐dienoate; 1 ), was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the basidiomycete Cortinarius vibratilis Fr. Compound 1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rare natural products containing hydroxamic acid moieties, and can be viewed as a derivative of neoengleromycin ( 2 ). Also isolated from the same fungus were five known compounds: ergosta‐5,7,22‐trien‐3β‐ol, 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 p‐anisic acid, N‐(2‐hydroxyhexadecanoyl)‐4‐sphingenine, and (4E,8E)‐2‐N‐(2′‐hydroxypalmitoyl)‐1‐O‐(β‐D ‐glu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ine.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mainly spectroscopically, including 2D‐NMR techniques (HMBC, HMQC, 1H,1H‐COSY).  相似文献   
954.
A new tetragonal phase of Lu11Sn10 is obtained from high temperature reaction of the pure elements in a welded tantalum tube.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Lu11Sn10 crystallizes in the tetragonal space group I4/mmm (No.139) with a=11.2953(18), c=16.424(4), V=2095.5(7)3 , Z=4, Mr=3111.57, Dc=9.863 g/cm3 , μ=62.897 mm-1, F(000)=5124, and the final R=0.0348 and wR=0.0894 for 706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2σ(I). The structure of Lu11Sn10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Ho11Ge10 structural type. It is isostructural with Dy11Sn10 , featuring a three-dimensional (3D) framework composed of [Sn4] squares and [Sn2] dimers interlinked via Sn-Sn bonds with two types of one-dimensional (1D) tunnels along the c-axis, which are occupied by isolated Sn atoms, [Sn2] dimers and all the Lu atoms.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 indicates that Lu11Sn10 is metallic.  相似文献   
955.
在纳米尺度下构建有序的磁性模板和图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2 ] .这种模板在生物样品的分离[1] 、磁电子学研究和信息存储 [2 ] 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光刻 [3] 、微触点印刷 [4 ] 和自组装 [5] 等多项技术已被用来构建各种纳米模板 .1 999年 ,美国西北大学 Mirkin小组 [6 ]发明的 Dip- pen纳米刻蚀技术 (简称 DPN技术 )更在可控组装方面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这项技术是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 ,使吸附在原子力显微镜 ( AFM)针尖上的分子“墨水”逐渐转移到基底表面上 ,实现纳米模板的可控构建 .与传统技术相比 ,DPN技术可在纳米尺…  相似文献   
956.
金属氧酸盐因其在医药临床、工业催化、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1~6], 其中, 有关钒化学的研究一直很活跃, 钒具有与钼、钨明显不同的结构特性, 钒可以采取VO4, VO5和VO6方式配位, 同时, 钒的价态可以是+3, +4和+5价. 由于钒可采取多种配位方式及多种价态, 与钼酸盐和钨酸盐相比, 钒酸盐更具有结构柔顺性, 同时易形成低价或混合价态物种.在以往的文献中, 有关P-V-O体系多金属氧酸盐的水热合成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7], 在常规溶液合成中, 人们已对As-V-O体系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 而有关水热合成的研究报道却很少, 已见报道的砷钒化合物有K6*6H2O[8,9], 4-[10], 6-[11](X=SO2-3, SO2-4, H2O). 为了探究水热条件下As-V-O体系的反应特性, 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采用中温水热技术合成了含有机基团的砷矾超分子化合物2**4H2O, 探讨这类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及其它功能特性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57.
褐煤中水分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法,以140℃时褐煤的单光束图为背景研究了两种褐煤中的水分.结果表明,褐煤中水分的含量与光谱图相应区域的积分面积呈线性关系;在计算煤中水分形成的氢键键能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分与煤表面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根据DRIFT谱,将煤中的水分分为游离态的水与以弱氢键与煤表面结合的水和与煤形成强氢键的水.低于80℃时主要脱除前者,而高于80℃则主要脱除后者.  相似文献   
958.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无水乙醇为反应介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工艺,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了粒径为5μm单分散(分散系数≤5%)聚苯乙烯微球。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标准偏差δ=0.16μm,分散系数ε=0.02,且具有良好的球形度,表面非常光滑,无破损,无缺损。对影响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散稳定剂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减小;随着单体和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稳定剂和单体用量是影响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9.
在手性金属钛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研究了α′-取代磺酰基-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催化环加成反应;讨论了α,β-不饱和酮各种取代磺酰基对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高收率地合成了高光学纯度的环加成产物,并对环加成产物的构型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960.
伯溴代烷的微波快速合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6年R .J.Gignere[1 ] 和R .Gedye[2 ] 首次报道将微波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以来 ,大量实验事实证明[3] 微波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某些化学反应速率 ,而且能使一些在常规加热条件下几乎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完成、获得满意的收率。用伯醇在溴化氢溶液中微波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了伯溴代烷。1 实验部分WhirlpoolT1 2 0X微波炉 (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改装 ,可连续发射微波 ,功率连续可调 )、WZS -I阿贝折光仪 (未校正 )。工业溴化氢 (C =40 % ,d =1 38) ,其余试剂均为CP级。合成通法 将适量的醇、一定量的浓硫酸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