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39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氢氧化铯催化下,以商业THF作溶剂,端炔与二芳基二硒醚在氮气保护下,25或35℃时反应,立体选择地生成(Z)-1,2-二芳硒基烯.  相似文献   
52.
合成了含有不同烷基链取代的N-丙烯酰氧癸基咔唑(MACZ10)和N-丙烯酰氧十二烷基咔唑(MACZ12), 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聚N-丙烯酰氧烷基咔唑(PMACZ). 分子量分析表明, 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 聚合物分子量减小, 分布变宽. 荧光光谱表明, 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 聚合物在353 nm处的发射峰逐渐减弱. 在四氢呋喃和体积分数为10%三氟化硼乙醚与四氟化硼四丁基胺的混合电解质溶液中, 直接阳极氧化PMACZ获得自支撑交联网状的聚(聚N-丙烯酰氧烷基咔唑)(PPMACZ)薄膜. PPMACZ薄膜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热稳定性和蓝色发光性能, 聚合物氧化还原可逆性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而增加, 且发射峰变宽.  相似文献   
53.
石悦然  卢倬成  王璟琨  张威 《物理学报》2019,68(4):40305-040305
近年来,碱土金属原子和类碱土金属原子体系的研究成为冷原子物理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最近在~(173)Yb原子中发现的轨道Feshbach共振,使得研究有强相互作用的碱土金属和类碱土金属原子系统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此类原子体系的研究范围.本文介绍了~(173)Yb费米气体在轨道Feshbach共振附近的杂质态问题.在此问题中,位于~3P0态的杂质原子与处于基态的背景费米海相互作用,并在费米海表面产生分子态或极化子态.本文使用试探波函数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分子态和吸引极化子态进行介绍,并重点描述了分子态与吸引极化子态间的转变.其次归纳总结了排斥极化子态的相关性质,如有效质量、衰变率等.然后考虑双费米面情况,介绍在闭通道中引入另外一个费米面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最后简要介绍二维~(173)Yb费米气体中的杂质态问题.  相似文献   
54.
, 本文研究了Y-TZP陶瓷中ZrO2晶粒大小对ZrO2相组成和应力诱导下可相变的四方相含量以及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样品中四方ZrO2的含量并非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单调地增加。实验结果是当ZrO2晶粒大小在一最佳晶粒尺寸范围内时,样品中四方ZrO2的含量和在应力诱导下可相交的四方相含量都最高,同时材料的强度与断裂韧性也最佳。对于相同组分的Y-TZP样品来说,断裂韧性与应力诱导下可相变的四方相含量之间有线性关系。本文研究了ZrO2相变的热力学关系和四方ZrO2相变对断裂韧性所起作用的关系式,并以此对上述实验结果作了合理的讨论。本文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可很好地相互映证。  相似文献   
55.
Bis(N-allylbenzimidazol-2-ylmethyl)benzylamine (babb) and two of its complexes, [Cu(babb)(pic)2]·H2O (1) and [Co(babb)2](pic)2 (2) (pic = picrate),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hysico-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methods.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revealed that the two complexes have similar distorted octahedral structures, but the degree of distor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atoms are different. The DNA-binding properties of the free ligand and its two complex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ic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hree compounds bind to DNA via an intercalative binding mode, and their binding affinity for DNA follows the order 2 > 1 > ligand. Additionally, both complexes exhibited potenti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in vitro studies, and complex 1 was the mo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5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