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1篇
  免费   2887篇
  国内免费   2847篇
化学   12018篇
晶体学   276篇
力学   781篇
综合类   229篇
数学   1695篇
物理学   589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490篇
  2021年   662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726篇
  2018年   602篇
  2017年   647篇
  2016年   818篇
  2015年   861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1270篇
  2012年   1447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152篇
  2009年   1119篇
  2008年   1210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964篇
  2005年   783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38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54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2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geomagnetic storms and large-mega earthquakes are correlated or not, statistical studies based on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SEA),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Z test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Dst index data and M ≥ 7.0 global earthquakes during 1957–2020.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fore M ≥ 7.0 global earthquakes, there are clearly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geomagnetic storms than after them. Geomagnetic storms are more likely to be related with shallow earthquakes rather than deep ones. Further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results based on cumulative storm hours show consistency with those based on storm days, suggesting that the high probability of geomagnetic storms prior to large-mega earthquakes is significant and robust. Some possible mechanisms such as a re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and/or electroosmotic flow are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 might open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complex proces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LAI) coupling.  相似文献   
992.
According to a corrected dispersion relation proposed in the study on the string theory and quantum gravity theory, the Rarita-Schwinger equation was precisely modified, which resulted in the Rarita-Schwinger-Hamilton-Jacobi equation. Using this eq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bitrary spin fermion quantum tunneling radiation from non-stationary Kerr-de Sitter black holes were determined. A number of accurately corrected physical quantities, such as surface gravity, chemical potential, tunneling probability, and Hawking temperature, which describe the properties of black holes, were derived. This research has enrich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nabled increased precision in black hole physics research.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采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两种工质,利用微通道流动沸腾同步测量实验系统,研究了液膜厚度的瞬态变化规律,实验发现流动沸腾形成的初始液膜厚度在毛细数Ca很宽的范围内都遵循Taylor流动原理;液膜形成后,在蒸发和蒸汽流动携带的耦合作用下,厚度迅速减薄直至蒸干;由于水的汽液黏度比小,速度梯度小,剪切作用带来的液膜厚度减少量小,且水的汽化潜热大,吸收相同热量时蒸发量小,导致水的液膜厚度变化斜率较小,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沸腾液膜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994.
采用量子统计系综理论,研究了基态NO分子宏观气体摩尔熵、摩尔内能、摩尔热容等热力学性质.首先应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变分代数法(variational algebraic method, VAM)计算获得了基态NO分子的完全振动能级,得到的VAM振动能级作为振动部分,结合欧拉-麦克劳林渐进展开公式的转动贡献,应用于经典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公式中,从而计算得到了1000-5000 K温度范围内NO宏观气体的摩尔内能、摩尔熵和摩尔热容.将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摩尔热容结果分别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VAM完全振动能级获得的结果优于其他方法获得的理论结果.振动部分采用谐振子模型对无限能级求和计算热力学性质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使用有限的完全振动能级进行统计求和.  相似文献   
995.
目前,针对空间电磁场作用有耗介质层上传输线的电磁耦合,仍缺乏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算法,很好地解决了有耗介质层上传输线电磁耦合建模难的问题.首先,对经典传输线方程进行改进,推导了适用于有耗介质层上多导体传输线电磁耦合分析的修正传输线方程.然后,结合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和相应插值技术,求解修正传输线方程,获得多导线及其端接负载上的电压和电流响应,并实现空间电磁场辐射与多导线瞬态响应的同步计算.最后,通过相应计算实例的数值模拟,与CST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时域混合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96.
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多氯联苯的结构-活性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全球性典型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 的结构-活性相关性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给出了该类环境污染物的分组归类、结构特征与活性、毒性当量因子的应用和利用有关结构模型阐述毒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并对将来的有关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陈捷  王志元 《色谱》2006,24(5):447-450
建立了酸水解植物蛋白及酱油中3-氯-1,2-丙二醇(3-MCPD)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Aoisa-HBL固相萃取柱萃取,正己烷-乙酸乙酯净化提取,七氟丁酰咪唑衍生,衍生物经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GC/NCI-MS)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外标法定量。3-MCPD的定量检测限为0.5 μg/kg,平均回收率为92.2%~97.4%,相对标准偏差为3.6%~10.9%。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定性定量准确。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极稀悬浮液中蒙脱土的解离作用并结合柱化技术过程,制备了介孔结构的铝铁/蒙脱土复合材料(Fe-Al/mmt);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氮等温吸脱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及苯酚催化羟基化反应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铁铝聚合前驱液中铁/铝比影响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的解离程度,且仅当低铁/铝比时(即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介于0.05~0.3),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片层间的混合铁铝物种呈现能耐温350 ℃的热稳定性;氮等温吸脱附分析反映出这种解离的蒙脱土堆积结构呈现介孔特征,孔径分布窄,介于2.0~2.3 nm;红外分析表明材料表面具有L酸和B酸位,并且L酸位量与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结构中的混合铁铝物种相关;由于结构中混合铁铝物种的存在及相应的Si-O → Fe、Al-O → Fe间的电子跃迁,Fe-Al/mmt材料在紫外区呈现宽泛的能量吸收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由于混合铁铝物种嵌入于解离的蒙脱土片层堆积结构中,形成了“卡片屋”式介孔结构。实验条件下,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为0.3的Fe-Al/mmt呈现较佳的催化羟基化性能,苯酚转化率为36.7%,二酚产物选择性32.3%;并且初步表明铝掺杂后,通过铁铝比和表面酸性的调整,材料的部分选择氧化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9.
制备并表征了二甲醚(DME)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系列Ni-Fe-La0.8Sr0.2Ga0.8Mg0.115Co0.085O3(LSGMC8.5) 复合阳极, 电极中Ni与Fe的摩尔比分别为9:1、8:2、7:3、5:5, 电极中Ni-Fe的总质量分数为75%. 利用多种技术考察了电极的物相组成, 电极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微观结构, 电极/电解质界面上进行的DME电化学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 复合阳极中Fe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电极的烧结, 同时改变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微观结构. 电极催化DME电化学氧化的活性依赖于Ni、Fe的比例, Ni、Fe的摩尔比为8:2的电极具有最高的电化学活性. Ni-Fe-LSGMC8.5电极具有较高的催化DME氧化反应的活性与稳定性, 没有观察到电极中存在明显的积碳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江敏  崔鹏  于涛  杨帆  汤杰 《应用化学》2006,23(12):1422-0
去氢表雄酮醋酸酯经过氧甲酸环氧化、高碘酸开环、IBX氧化、脱水和碱性水解等5步反应,以55%的总收率合成得到了非雄性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3β-羟基雄甾-4-烯-6,17-二酮。在环氧化反应中,利用价廉、易制备的过氧甲酸以几乎定量的收率得到了环氧化合物。使用IBX氧化邻二醇,以98.5%的收率得到氧化产物,避免了使用处理困难并且污染环境的铬试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