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4篇
  免费   2578篇
  国内免费   1855篇
化学   11429篇
晶体学   187篇
力学   791篇
综合类   97篇
数学   1385篇
物理学   560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502篇
  2020年   640篇
  2019年   636篇
  2018年   551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745篇
  2015年   702篇
  2014年   839篇
  2013年   1183篇
  2012年   1360篇
  2011年   1350篇
  2010年   931篇
  2009年   938篇
  2008年   1051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851篇
  2005年   760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570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302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4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秸秆超(亚)临界水预处理与水解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岩  王洪涛  陆文静  李冬 《化学进展》2007,19(11):1832-1838
秸秆的资源化特别是乙醇化技术由于其技术可行性和产物高值化受到了广泛关注。预处理与水解是乙醇化的关键过程。目前针对秸秆的转化已经开展了多种化学或生物技术的研究,其中超(亚)临界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如更高的反应速率、不需催化剂、无产物抑制等。本文在总结秸秆传统预处理与水解技术的基础上,对秸秆超(亚)临界水预处理与水解的过程和机理,特别是超临界亚临界组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工艺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阐述了超临界亚临界组合技术首先在超临界水中打破纤维结构进行初级水解,再通过亚临界反应将初级水解产物低聚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的基本原理。最后对超(亚)临界技术在秸秆资源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2.
郑延成  韩冬  王红庄 《化学通报》2007,70(4):309-312
用C10~C16脂肪醇与2-氯-2-氧-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低温反应生成环状磷酸酯的中间产物,再用N,N-二甲基十二胺在亲核溶剂中65℃下开环反应合成了4种含N 和磷酸根阴离子的两性孪联表面活性剂C10-C12、C12-C12、C14-C12和C16-C12,其质量收率分别为32%、54%、18%和28%。产物的结构通过1HNMR和元素组成分析,表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H、O、N的分析值与理论计算值偏差不超过0.3%。四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在0.0072~0.0125mmol/L之间,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γcmc)依次为23.90、25.61、27.68和36.08mN/m。其中,C10-C12、C12-C12和C14-C12有较好的界面活性,加入盐可以使表面活性剂与烷烃间的界面张力下降,但下降程度有限,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N/m)。  相似文献   
963.
双硫腙包覆钛酸锶钡粉体对水中铅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东  苏会东  高虹  刘家存 《化学学报》2007,65(22):2549-2554
用草酸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钛酸锶钡(BST)粉体, 以双硫腙为表面修饰剂, 采用静态浸渍法对钛酸锶钡粉体进行表面包覆修饰, 制备出新型固态粉体吸附剂.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该吸附剂对水中铅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双硫腙通过与钛酸锶钡表面羟基形成氢键作用包覆于该粉体上; 当吸附介质pH值大于4时, 该吸附剂对水中的铅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室温下, 5 min内吸附达到平衡. 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HO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式, 吸附焓变(ΔH)为19.42 kJ•mol-1, 活化能(Ea)为22.187 kJ•mol-1, 该吸附过程是吸热的物理过程. 吸附在双硫腙包覆钛酸锶钡粉体上的铅, 可用1 mol•L-1的硝酸溶液进行洗脱. 建立了吸附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铅的新方法, 应用于地表水和自来水中铅的测定,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4.
Two different skeletons of heterocyclic compounds,quinoline and quinazolinone analogs could be obtained by a novel one-pot synthesis from substituted 3-amino-1 H-benzo[f]chromene-2-carbonitrile derivatives and cyclohexanone in DMF in the catalyst of anhydrous zinc chloride under reflux.A plausible mechanism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965.
The Cu/SiO2 catalyst prepared by incipient wetness method exhibited very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the vapor-phase synthesis of JV-butylaniline from aniline and 1-butanol. When Cu loading was 0.70 mmol/g-SiO2 and the catalyst precursor was calcined at 500 ℃, 1-butanol conversion reached 99%, and the selectivity of JV-butylaniline exceeded 97%.  相似文献   
966.
以1,3-丁二烯为代表的共轭二烯烃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在有机合成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以1,3-丁二烯等为代表的共轭二烯烃定向加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7.
968.
The boom in growth of 1,4‐disubstituted triazole products, in particular, since the early 2000’s,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birth of click chemistry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CuI‐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CuAAC). Yet the synthesis of relatively simple, albeit important, 1‐substituted‐1,2,3‐triazoles has been surprisingly more challenging. Reported here is a straightforward and scalable click‐inspired protocol for the synthesis of 1‐substituted‐1,2,3‐triazoles from organic azides and the bench stable acetylene surrogate ethenesulfonyl fluoride (ESF). The new transformation tolerates a wide selection of substrates and proceeds smoothly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to give the products in excellent yield. Under controlled acidic conditions, the 1‐substituted‐1,2,3‐triazole products undergo a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with a second equivalent of ESF to give the unprecedented 1‐substituted triazolium sulfonyl fluoride salts.  相似文献   
969.
合成了一种新的补锌剂抗坏血酸锌,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电导和化学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新型的具有恒定温度环境的反应热量计,在298·2K条件下分别测定了ZnO(s) C6H8O6(s)配位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在2mol/L HCl溶液中的溶解焓,设计了一个新的热化学循环,得到固相配位反应焓。进而计算出配合物Zn(C6H7O6)2·4H2O(s)的标准生成焓:ΔfHm[Zn(C6H7O6)2·4H2O,s]=-3528·9±0·5kJ/mol。  相似文献   
970.
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及其对溶液中苯酚吸附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得到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粉体,研究了n-HAp粉体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其在粉体上的吸附机理,在低浓度(5~30mg/L)时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n-HAp粉体对苯酚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2h可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探讨了粉体煅烧温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溶液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各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溶液pH>煅烧温度>振荡温度>振荡时间。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最明显,强酸和强碱环境能有效提高n-HAp对苯酚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