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化学   473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84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94篇
物理学   3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Co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a BaTiO3 matrix, namely Co-BaTiO3 nano-composite films are grown on Mg(100) single crystal substrates by the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 method at 650℃.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BaTiO3 nano-composite films are examined by absorption spectra (A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o nano-particles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electron transition of the Co BaTiO3 nano-composite films. The PL emission band ranging from 1.9 to 2.2eV is reported. The AS and PL spectra suggest that the band gap is in the range of 3.28-3.7eV.  相似文献   
102.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 GW加速器平台上开展了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RKO)的单次和重复频率束流调制和微波辐射的实验研究。采用无箔空心阴极和0.9 T的恒流源磁场引出束压1 MV、束流13 kA、脉宽40 ns的环形电子束驱动RKO,该电子束经过3个紧密耦合的扩展互作用腔再经过一段漂移管的群聚后,产生了7.8 kA/20 ns的基波调制束流,该调制束流激励三轴输出腔,单次运行输出了3.5 GW的微波辐射,束波转换效率29%,脉宽20 ns;脉冲重复频率20 Hz运行时,输出微波功率3.4 GW,束波转换效率26%。该振荡器具有起振时间快、输出频谱较纯和结构紧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水化硅酸钙纳米压痕模型忽视了压头与基底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由尺寸差异引起的金刚石压头难以计算的问题,以及Wittmann模型无法得到实际接触面积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模型与计算方法.结合分子动力学方法,采用金刚石压头-Wittmann模型基底的组合方式构建无定形态水化硅酸钙纳米压痕试验模型.在建模阶段,考虑到压头模型与基底模型粒子间尺寸差异,提出了等比例替换模型,通过公式推导并就不同尺寸模拟结果验证了等比例替换模型的可行性.在计算阶段,提出了局部前处理的弛豫方法进行模拟.确定最大荷载位置处的接触面积为546 nm2,进而求出水化硅酸钙模型硬度H为0.84 GPa、折合模量Er为30.52 GPa.并通过纳米压痕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对今后水化硅酸钙(C-S-H)纳米层面的模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小麦是我国战略性储藏粮食品种,但小麦易受霉菌感染而发生霉变,影响其食用安全。加强小麦有害霉菌侵染程度的早期检测是控制其危害的需要措施。然而,现有的平板计数和荧光染色等检测方法,普遍存在前处理繁杂、时效性差等不足。故此,拟运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霉变小麦的实时在线检测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粮食品质与安全在线检测装备提供参考。小麦样品经辐照灭菌后分别接种五种谷物中常见有害霉菌:串珠镰刀菌83227、层出镰刀菌195647、雪腐镰刀菌3.503、寄生曲霉3.3950和赭曲霉3.3486,并置于28 ℃和85%相对湿度环境中储藏7 d以加速霉变。在样品储藏的第0,1,3,5和7 d,运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和漫反射探头在线采集样品的漫反射特征光谱,并依据国标平板计数法测定样品菌落总数水平。光谱采集步骤为:在线检测平台上,设置样品运动速度0.15 m·s-1和光谱仪积分时间20 ms,采集波段为600~1 600 nm,重复测量3次。然后,首先对小麦原始光谱进行平滑、多元散射校正和导数变换等预处理以消除光谱噪音;随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受不同霉变程度(储藏阶段)的小麦样品进行区分;最后,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建立小麦有害霉菌侵染程度的定性定量分析模型。小麦在储藏期内经历未霉变、开始霉变和严重霉变三个阶段。原始和二阶微分光谱显示霉菌侵染引起小麦光谱特征发生显著改变,PCA结果表明不同储藏阶段(霉变程度)小麦样品存在一定分离趋势。利用前十个主成分得分建立的LDA判别模型,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样品的识别率达90.0%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样品菌落总数的PLSR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2p)为0.859 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401 Log CFU·g-1,相对分析偏差(RPD)达2.65。应用阵列式光纤光谱仪结合计量学方法在线评估小麦霉变具有一定可行性。下一步研究中,应扩大样品量,补充自然霉变及受更多代表性霉菌侵染的小麦样品,以不断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5.
以卤化钯(X=Cl、 Br、 I)为原料,乙腈为溶剂,与1,2-二(二苯基膦)乙烷反应,合成了1,2-二(二苯基膦)乙烷卤化钯[Pd(dppe)X2, dppe=1,2-二(二苯基膦)乙烷],产率均高于96%,其结构经1H NMR, XRD和元素分析确证。以Suzuki反应和Stille C—C偶联反应为模板反应,研究了Pd(dppe)Cl2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d(dppe)Cl2对2-氯噻吩和对甲氧基苯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4,7-二氯苯并噻二唑核或其他含苯并噻二唑核的卤代芳烃与其他芳香核的锡试剂的Stille C—C偶联反应的催化转化率分别为80%~85%和52%~60%,催化活性优于四(三苯基膦)钯(70%~85%和43%~50%)。  相似文献   
106.
107.
多层金属薄膜的机械性质在纳米组件的设计上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纳米尺度材料的机械性质测量的最主要方法为纳米压痕检测技术.本文应用分子动力学理论对双层铜金属薄膜界面的结构形态与特性进行分析探讨.选用FCC结构单晶铜的(100)面,(110)面和双层铜金属薄膜作为探讨界面性质的材料,进而探讨了单晶铜及双层铜金属薄膜的纳米压痕变形性质.  相似文献   
108.
A novel redox-active bipyridinium ligand N-(3-carboxyphenyl)-4,4'-bipyridinium chloride (HCPBPyCl) and its coordination polymer {[Cd2(CPBPy)2(BDC)(H2O)2Cl2]·6H2O}n 1 (H2BDC = benzene-1,4-dicarboxylic acid)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Crystallographic data for 1: C42H44Cd2C12N4O16, Mr = 1156.51,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a = 21.046(3), b = 11.0036(15), c = 20.012(3)A, β = 98.694(8)°, Z = 4, V = 4581.1(11) A3, Dc = 1.677 g/cm3, F(000) = 2280 and μ = 1.120 mm-1. Complex 1 possesses a thick and undulated two-dimensional layer with (6,3) topology, which interpenetrates with two others (above and below) to extend into a three-di- 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09.
以氯化螺环磷酸酯和酚类为原料,采用磷酰化反应生成了相应的二芳氧基季戊四醇螺环磷酸酯;通过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仪(ESIMs)检测,首次提出了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磷酰氧键(O=P-OCH2-)和烷氧键(-OCH2-)均易断裂,为阻燃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新型吡唑基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咔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咔唑衍生物--9-丁基-3,6-二[3'-(5'-三氟甲基)吡唑基]咔唑(4),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运用UV和单光子荧光光谱研究了中间体和4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4有望成为具有应用价值的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